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二)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莹)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干)慧地。

  “阿难,像这样成就‘三种渐次’并开悟‘无生法忍’的修行者,其欲爱进一步干枯,六根与六尘境界不再一一对应,连当前残留的欲爱习气也不会再持续发生。”

  “于是,他的执着心变得虚通而光明,心中纯粹是般若智慧,其智慧之性光明圆满,照耀十方世界。只是干有智慧,还不能够自如运用,叫做‘干慧地’。”

  【残质】残留的欲爱习气。

  【蓥(音:盈)】“蓥”的繁体字,旧时常与“莹”字通用,指珠宝、玉石之类的光彩,引申为明亮、光洁。

  禅修者从前面“三种渐次”的“心无贪淫”,在开悟“无生法忍”之后,到达了这里的“欲爱干枯”,已经彻底“伏住”了欲爱习气。

  这是非常可贵的,实际上,在开悟“无生法忍”之后,需要具备三昧正定,才能够做到“欲爱干枯”,而得以证入“干慧地”。

  因此,各位同修需要明白,通常说来,一个大乘修行人,在持戒相对清净的前提下,实修“三种渐次”,一旦“违其现业”的功力纯熟,就可以明心见性,即开悟“无生法忍”。然后,随着他定力的提高,才能够彻底伏住淫欲习气,即“欲爱干枯”,而到达“干慧地”。

  可是,有些很精进的同修们,不把修行的主要精力用在明心见性方面,而是拼命地想要断尽自己的淫欲习气。其实,他们很难做到,因为缺少“违其现业”那反闻内观的功力,其心无法脱开对于“淫欲习气”等等外在事物的攀缘。

  他们是在用“强迫”的方式来修行,想要“强迫”自己斩断淫欲习气。结果呢?他们会变得非常执着,以为只要把自己牢牢地管住,严格约束自己的身心,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

  其实,这不属于佛法的修行方式,而恰恰属于外道的修行方式。长此以往,他们的未来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绝大部分人,将会因为没有办法斩断自己的淫欲习气而逐渐退失道心;第二条路,极个别人强迫自己“断尽”了淫欲习气,由于缺少融通的智慧和反观之力,而落入“枯木禅”等种种外道禅定当中。

  究其根本,都是因为缺少经论学习的缘故,或者所学太肤浅的缘故。学佛,学佛,先要学明白;再一边持戒,一边如法观察而明心见性;然后才是彻底“伏住”淫欲习气,证入“干慧地”之“圣位”。

  禅宗门下的祖师们,往往直接教人“参悟自性”,这实在是最适合汉族人的修行方法。当然,这仅限于明达经论教义的修行人,而不适用于那些对于经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历代禅宗大德当中,除了个别几位不识字的之外,都是曾经深入学习经论的人。

  参禅,必须要有经论学习的基础。虚云老和尚也不例外,他曾经专门亲近法师们学习过《法华经》和《楞严经》等等经论。甚至,据《虚云和尚年谱》记载,老和尚曾经亲笔写过这两部经的注解,遗憾的是,后来毁于一场火灾。

  上述证量,为何叫做“干慧地”呢?因为: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只是欲爱习气初步干枯,自性智慧已经显露却不会用,尚未与如来法性之水流相接合的缘故。”

  所谓“如来法流水”,是将如来法性不断之流,比喻为水流。“如来法性”就是“如来法身”,为何说它是“法流”呢?因为,“如来法性”不仅不生不灭,而且其本性和妙用都不会断绝,这个不会断绝的法性及其妙用,方便称之为“法流”。其实,它并不曾“流动”,而是如如常在。

  所谓的“如来法流”,不需要到别人那里去寻找,它正是大家当前的“清净心流”。但它不是“心念之流”,心念和心念之间是有间断的,起起灭灭的缘故,不是连续之“流”。“清净心”与“清净心”之间则本无间断,亘古一如,十方遍在,从来不会被“心念”所破坏,故名“清净心流”,亦即“如来法流”。

  问:如何是自己当前的“清净心流”呢?

  答:问得好。但是,这个问题只能问自己,一问别人就陷入了攀缘,那就不再是你的“清净心流”,而变成了“生灭妄想”之流。

  所谓“学佛”,根本上说来,必须“反求诸己”,只有在如来教法的指导下,时常反闻内照,才能够觉悟自性的“清净心流”,即如如常在的自性清净心。

  时常问问自己,好好静心观察一下,那就是“参”。此“清净心流”一旦袒露,便获无量自在。那本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只是思维心念休息之时的不死之心;不仅不死,还特别清澈明朗,自在无拘,智慧无尽。

  一旦深入觉悟此不断之清净心,则证入菩萨“初信位”,并从此开始成佛之路。

  以下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当中的“十信位”,需要说明的是,各部经论当中,各个宗派当中,对于菩萨位次的阐述差别很大。仅就《楞严经》来说,世尊判位特别高,大约可以对应于天台宗“圆教”的位次。

  那就意味着,上文的开悟“无生法忍”相当于天台宗圆教“名字位”的大开圆解;而“干慧地”则相当于圆教“观行位”,即五品弟子位;以下的“初信位”相当于“相似见法性”,“十信位”属于六根清净;而后文的“初住位”以上,则属于“分证法身”,那已经是许多经论和教派当中所说的“初地”以上菩萨了。

  在天台宗“圆教”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合称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其依据是《大般涅槃经》等经典,并非智者大师所创造。

  下面,来看世尊对于“十信位”的开示,首先是初信位,名为“信心住”: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这时,就用这个‘干有其慧’之心,以中道智慧观中道实相,流通契入如来法性之海,于是,其圆融妙慧如莲花般开放。”

  “从前文所觉悟的‘如来密圆净妙’,重新发生真实妙慧,成就了常住不动的胜妙信心。”

  “在此妙信心当中,一切妄想都灭尽而没有剩余,完全是纯真的中道妙慧妙心,这叫做初信‘信心住’。”

  关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和“等觉”这些菩萨位次的修证情形,因为超越了自己的修行,无法发挥,只能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疏通一下。其它,由大家自己来体会。

  然后是二信位,名为“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因为真实妙信心本来明了,具足大智慧,所以对于一切都能够获得圆通。因此,连五阴、十二处和十八界这三科,都不能成为障碍。”

  “于是,乃至于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自己在无数劫当中,死亡之时如何舍弃色身,再生之时如何接受色身,等等,一切生死轮回之习气,都显现在当前的妙心当中。”

  “这样的修行人,对于这些都能够清晰地忆念明了,不会有任何遗忘,这叫做第二信‘念心住’。”

  如此证量,实在不可思议,而这只不过才是二信位。

  有人问:“阴、处、界三,不能为碍”,是否意味着第二信位就已经破尽了“五阴”覆盖呢?

  答:不是此意。严格说来,“二信位”属于菩萨“内凡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者”。只是,这些菩萨由于契入中道实相的缘故,从法理和智慧上超越了“五阴”覆盖;但尚未从事修方面破尽“五阴”,种种无明习气尚在的缘故。

  所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是也;其后,“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的实修实证仍不可缺少。

  接着是三信位,名为“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由前面‘初信位’的妙圆纯真之信心,从纯真心精当中发生消融变化,把‘二信位’现前的无始以来的种种习气,融通为精明一心。”

  “然后,就用这个精明一心,让它进一步趣向于真如清净妙体,这叫做第三信‘精进心’。”

  接下来是四信位,名为“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既然精明一心已经现前,所以,一切显现无非都是纯净的智慧,这叫做第四信‘慧心住’。”

  接下来是五信位,名为“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运用‘四信位’当中纯净的智慧光明之心,让它周遍于一切,同时又寂灭清澈,就这样寂然妙明而如如不动,这叫做第五信‘定心住’。”

  总之,“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都属于出世间三昧,都是殊胜的三摩地。其中内容,无非是定、慧双修,要么以定发慧,要么以慧发定,就这样不断增益,而终究不离定慧等持之妙心妙境。

  接下来是六信位,名为“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由‘寂妙常凝’之定心焕发出本性光明,此光明慧性随定心而深入,到达了有进无退之境地,这叫做第六信‘不退心’。”

  接下来是七信位,名为“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此有进无退的光明慧心安然前行,得以保持而不会退失,逐渐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接通交融,这叫做第七信‘护法心’。”

  接下来是八信位,名为“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这个与十方如来法身之气分接通交融的始觉明心得以保持,能够以妙觉明之定慧力,回照佛陀本觉之慈悲光明,向着佛光而安住。”

  “就好比两面镜子对面放置,于是,镜中有镜,影中有影,其中的妙影像,重重迭迭,相互交融映入,这叫做第八信‘回向心’。”

  【觉明】在菩萨为“始觉明心”,在如来为“本觉明心”,两者一旦完全相合,则成就究竟正觉。

  接下来是九信位,名为“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第八信‘回向心’之心光秘密回照本觉,获得了佛陀如如不动的无上妙净明心;从此安住无为法性,不会再失去,这叫做第九信‘戒心住’。”

  所谓的“戒心住”,恰恰是安住于无为法性。其中深意是:一切如来戒律,根本在于“无为”。为什么?因为,法性本来无为,心性本来无为,佛性本来无为,是三无差别。无为则无所住,才是本来解脱

  最后是十信位,名为“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此安住无为法性之心,虽安住无为而自在无住,所以能够畅游十方国土,随着心愿而去来自如,这叫做第十信‘愿心住’。”

  据天台宗圆教教义,圆教“十信位”名为“六根清净”,正是慧思禅师示居之位,已经胜过了阿罗汉(相当于圆教“七信位”)和辟支佛(相当于圆教“八信位”)的证量。

  其证量殊胜,所以能够畅游十方国土,随着心愿而去来自如。

  “十信位”之后,来看世尊对于“十住位”的开示,首先是初住位,名为“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阿难,像这样的禅修者,以‘耳根圆通’等真实不虚的方便修法,发起了这十种信心。”

  “然后,其心精纯而进一步焕发光明,上述十种信心相互交融,圆满融合为一心妙体,这叫做初住‘发心住’。”

  据天台宗圆教及相关经典,此“圆成一心”就是最初分证法身,修行者从此成为法身大士,能够善巧住持如来正法

  其次是二住位,名为“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此‘圆成一心’焕发光明,犹如清净琉璃宝可以毫无遮蔽地显现出内里的真金一般,此‘圆成一心’当中同时现出了前面十种信心之功德。”

  “于是,就以前面这个‘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妙心,把它践行为坚实的功德大地,这叫做二住‘治地住’。”

  【精金】真金、纯金。

  【履】踩踏,行走,践行。

  问:如何是“履以成地”?

  答:就是把前面的“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之证量,落实为自己的基础心,念念不会失去,作为此后坚实的修证基础。

  所谓“修证”,就是一步步走向觉悟。因此。每一步都需要坚实,也都将作为后面“修证”的地基。

  接着是三住位,名为“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初住的‘圆成一心’与二住的‘履以成地’相互交融了知,全部都透彻明了,所以能够遍游十方世界行菩萨道,而没有丝毫留恋与阻碍,这叫做第三住‘修行住’。”

  【留碍】留恋与阻碍,即《心经》所说的“挂碍”。

  问:菩萨于十方世界行菩萨道,如何才能够“得无留碍”呢?

  答:只要心不牵挂,自然没有障碍。

  问:如何才能够“心不牵挂”?

  答:开悟无生法忍,觉悟万物皆是自心所现,一切都在自心中,不会失去,还有什么可牵挂的呢。

  接下来是四住位,名为“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菩萨如此修行,堪称与佛相同,已经领受了佛陀法身之气分。”

  “如同中阴身可以自行寻求并找到有缘父母一样,这样的菩萨已经能够秘密寻求法身并与之相通,已经证入如来种性,这叫做第四住‘生贵住’。”

  中阴身找到了有缘父母,已经入胎,即将做人;“生贵住”的菩萨已经密通了如来法身,已入佛胎,即将作佛。这些并非依赖别人的恩赐,而源于菩萨的发心与修行。所谓“自求”之比喻意味着,自己不发心,如来也难救。

  接下来是五住位,名为“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然已经‘入如来种’,神游道胎,亲自成为大觉世尊的后代;就如同中阴身入胎之后,胎儿已经成形,人的相貌特征都不缺少,这叫做第五住‘方便具足住’。”

  【胤(音:印)】后代,继承者。

  换句话说,“方便具足住”的菩萨,已经具足了如来的大致相貌,即内在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等,外在的“三十二相”等等,就等着福慧因缘成熟之后示现作佛了。

  接下来是六住位,名为“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接着,菩萨不仅具足了三十二相之佛相,连心相也和佛一样了,这叫做第六住‘正心住’。”

  接下来是七住位,名为“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菩萨身心都已如佛,就这样身心内外相辅相成,在行菩萨道当中逐渐增长福慧功德,这叫做第七住‘不退住’。”

  接下来是八住位,名为“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随着菩萨身心功德的日益增长,同时具足了‘十种身’的功德之相,这叫做第八住‘童真住’。”

  【十身灵相】指菩萨同时具备了如下“十种身”之功德:1、声闻身,2、缘觉身,3、菩萨身,4、如来身,5、法身,6、智身,7、虚空身,8、业报身,9、众生身,10、国土身。

  问:如何是“十身灵相,一时具足”?

  答:即此“业报身”,即是一切众生,即是十方国土,即是无边虚空,即是智慧自性,即是法身,即是如来示现,即是无量菩萨,即是一切缘觉与声闻圣者。

  如此证量,名为“童真住”。

  接下来是九住位,名为“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如同中阴身入胎之后,胎儿身形发育完成,出生为婴儿一样;‘童真住’的菩萨在完全具备佛德之后,其身心成长为了‘佛子’,这叫做第九住‘法王子住’。”

  问:如何是“佛子”?

  答:心行如佛,只是功德道力等等还不充足,尚未完全显发不思议妙用。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他虽然是人,却还不具备大人的各种能力。菩萨心地和佛陀一样清净无染,一样大慈大悲,但是,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尚在,所以还不具备如来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妙能力。

  许多同修喜欢自称为“佛子”,有这个志向很可贵,只是,必须要懂得“佛子”的真实含义,只有明心见性,已经到达心地清净,并拥有了大慈悲心的学佛人才是合格的“佛子”。在此之前,那不过是一个美名罢了。

  同理,大家只要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这也只是一个美名。乃至于大家互称为菩萨,这固然可以,也很好听,但基本属于一种赞美和期许。

  各位佛子,各位菩萨,请不要辜负这种赞美,应当通过学习和修行,逐步落实它,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菩萨——一个心地清净无染,兼具广大慈悲的学佛人。

  问:如何是“心地清净无染”?

  答:明见自性清净,不会失去如此之明了,因而不会陷入尘劳烦恼,更不会与人与事纠缠不清。此外,彻底抛弃名利追求,平日里所思所想,所行所为,都尽量做到因果清净。

  问:如何是“兼具广大慈悲”?

  答: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心地清净属于自度,自度的同时还应该度他,随着个人条件,在自心不乱的前提下,应当随缘宣扬佛法,利益众生。要么建寺安僧,要么领众共修,要么讲经说法,要么注解经论,要么兴办慈善事业,要么以种种方便与众生广结善缘。所做这一切,不为其它,只为了大家一同超出生死苦海,一同走向圆满觉悟。

  千万别空喊口号,更不要自欺欺人。抬头三尺有神明,因因果果都要自己承担的,哪个也跑不了。天知、地知、你知,一切智者皆知。

  最后是十住位,名为“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婴儿长大之后,其仪表已经成人,就好比,如果是大国王的继承者,名为‘太子’,一旦长大,大国王就会把一部分国事委托给他来分管;如果是诸侯王的继承者,名为‘世子’,一旦长大,诸侯王便会为他举行灌顶仪式。”

  “‘法王子住’的菩萨终于长大成人,但他们不是‘太子’,而类似于‘世子’,还不能够委以重任,暂时只可以依据佛经来替佛说法,而不可以自行说法。这叫做第十住‘灌顶住’。”

  【国大王】掌管全世界的大国王,即转轮圣王之类,或者大皇帝之类,其继承者名为“太子”。

  【刹利王】各个小国王,或者诸侯王之类,其继承者名为“世子”。

  问:如果说第十住的菩萨如同“世子”,那“太子”是谁呢?

  答:十地菩萨。在《十地经》当中,十地菩萨也被称为“灌顶”,但其含义显然不同于十住菩萨的“灌顶”,道理一致,功德圆满程度不同。

  十地菩萨完全可以自行说法,而不必依赖于经论;但十住菩萨不行,乃至于地前菩萨都不可以,必须依据经论说法,代替佛陀来阐释与宣扬,方才可以确保说法不会发生错谬。

  实际上,马鸣菩萨以八地菩萨的真实证量,也不肯自行说法,在造《大乘起信论》的时候,还是要以百部大乘佛经为依据。

  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诸大菩萨则不同,作为等觉菩萨,他们可以自行说法。例如《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即观自在菩萨在般若法会上面的自行说法。此类情形很多,世尊也都会予以许可和赞叹。

  佛法是究竟平等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若确实明达,世尊也会随喜赞叹;如果不懂装懂,说得再好听也是自欺欺人。

  作为娑婆世界末法时代的凡夫菩萨,无论是法师,还是大居士们,都应当老老实实依据经论来说法,不可以自行创造,别立善巧方便。那不是善巧方便,而是不懂装懂,混淆佛法;更有甚者,竟然用世俗法来代替佛法,真是胆大妄为,害人不浅。只为了贪图一时的名利与热闹,却把自己的未来送进了无间地狱

  有人问:难道佛法就不需要“进步”和“发展”了吗?

  答:进步?发展?您比佛陀更进步、更发展,那您是谁呀?千万不要如此无知和愚昧,佛陀是圆满的觉悟者,不可能被超越,只可以被继承、解读与运用。

  老老实实学习与继承佛法,在尽量不偏离原义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适度解读,加以方便运用,那就是最了不起的学佛者。学得越深入,您就会发现,自己越渺小,做佛陀的学生都不太够格,更不要说什么“进步”和“发展”了。

  只有那些不学无术之流,才会妄谈佛教的“进步”和“发展”。那也只不过是在装点门面,为他们欺世盗名的名利欲望打掩护罢了。当今搞所谓“佛教文化”的那些人,多属此类。其中多是些末流文人,到佛教里面来谋利益的,反倒被那些没文化的教内掌门人奉为座上宾,在一起砸钱折腾,美其名曰“研讨”与“交流”。

  实际上呢,一没信仰,二没修行,第三学问也很浅薄。一个“研讨会”两、三天下来,好几十万十方供养砸了进去。结果呢,每人留了一篇东拼西凑的论文,顺便把当今佛教乱批一通,拿上大红包,飞走了。

  奉劝那些教内掌门人一句:大德,这将来的因果业报,您咋承受得了呢。到时候,千万别叫苦哦。

  不过,我知道,他们多数是不信因果的,他们只图眼前热闹,更急需表面成绩,好向领导们汇报:报告,这是我们今年的成绩,又研讨了好几位祖师和菩萨,大大地弘扬了佛教文化。

  “十住位”之后,菩萨已经成为合格的佛子,并且得到了灌顶授位,初步具备了诸佛功德,可以通过六度万行,来广行菩萨道,利益众生了,于是证入“十行位”。

  所谓“十行位”,依据《华严经》等经典的开示,大致以“十波罗蜜”而立名。即在“六波罗蜜”的基础上,把第六“般若波罗蜜”再进一步开出第七“方便波罗密”、第八“愿波罗蜜”、第九“力波罗蜜”和第十“智波罗蜜”。

  下面来看世尊对于“十行位”的开示,首先是初行位,名为“欢喜行”,以“布施波罗蜜”而立名: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阿难,这样的菩萨,在‘十住位’已经成长为真实佛子,具备了无量无边的如来妙功德,能够随顺十方众生的需求,广行布施利益,令其欢喜,自己也同样充满欢喜心,这叫做初行位‘欢喜行’。”

  问:如何是“十方随顺”?

  答:据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引用《华严经》经文,对于“欢喜行”之“十方随顺”开示云:“随诸方土,有贫之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行财施,乃至身肉不吝;行法施,则与说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是为十方随顺也。”

  可见,初行位“欢喜行”,主要依据“布施波罗蜜”而立名。菩萨观察到有缘众生或生活贫困,或佛法贫困,便会乘愿投生到那里,以自己善业所招感的财富和智慧,来广行菩萨道,进行欢喜布施,所以叫做“欢喜行”。

  其次是二行位,名为“饶益行”,以“持戒波罗蜜”而立名: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在欢喜布施的基础上,菩萨能够以圆满戒德,善巧教化与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做二行位‘饶益行’。”

  对于“饶益行”,《华严经》云:“令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乃至菩提涅槃”等等,可见,是以“持戒波罗蜜”而立名。只是由于《楞严经》经文相对简略,没能够进行全面阐述。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菩萨修证位次的提升,都是以前面的修证为基础,同时具备前面所有位次的功德。

  接着是三行位,名为“无嗔恨行”,以“忍辱波罗蜜”而立名: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菩萨如上随顺众生,利益众生,生生世世常行自觉觉他之菩萨道,对于一切众生加给自己的诽谤、打骂等各种逆境界,到达了欢喜承受而不必抗拒的自在境地,这叫做第三行‘无嗔恨行’。”

  如《佛遗教经》云:“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当然,这需要在明心见性之后,逐渐消融嗔恨习气才能够做到,并不是一开悟立即就能够做到。

  这样的菩萨很了不起,他们到达了《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修证境界。菩萨四相皆空,人我平等,心行自在的缘故,超越了忍辱之相,对于一切逆境界都可以欢喜、安然地承受,而不必拒绝。

  接下来是四行位,名为“无尽行”,以“精进波罗蜜”而立名: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再进一步,菩萨能够在‘十二类众生’当中处处自在投生,精进地行菩萨道,直到无穷无尽的未来。菩萨的度生事业平等覆盖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三世,全面包含十方虚空里的无量世界,这叫做第四行‘无尽行’。”

  菩萨如此精进不懈地,在“十二类众生”当中广行菩萨道,不辞种种艰辛劳苦,真可谓大慈大悲,功德无尽,故名“无尽行”。

  接下来是五行位,名为“离痴乱行”,以“禅定波罗蜜”而立名: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菩萨一边精进地广度众生,一边不离自性清净之无相定,因此能够对于一切境界都融合平等,对于种种法门都善巧识别,而没有丝毫差错,这叫做第五行‘离痴乱行’。”

  只因菩萨透彻觉悟了自性清净,自性本来不乱,具足“禅定波罗蜜”,能够平等融通一切法;定中本有慧心,能够自在识别一切法,通达种种法门差别。菩萨既远离了二乘与外道的“愚痴”,又远离了凡夫的“散乱”,故名“离痴乱行”。

  接下来是六行位,名为“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而立名: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既然能够善巧识别种种法门,于是,菩萨在‘一切合同’当中,也可以运用般若智慧而显现出种种差别;同时,在种种差别相当中,又各各精通其本性之融合平等,这叫做第六行‘善现行’。”

  法性本来融合平等,法相不妨千差万别;性相不二,同异一如。菩萨如此自在觉悟,则妙用无量无边,正是“般若波罗蜜”之功德。

  接下来是七行位,名为“无着行”,以“方便波罗蜜”而立名: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在‘善现行’的基础上,菩萨如此善于显现一切法,乃至于,在十方广大虚空当中显现充满了无量微尘,而每一粒微尘当中又可以显现出十方世界。”

  “像这样大中可以现小,小中可以现大,无论是在虚空里显现出微尘,还是在微尘里显现出世界,相互之间都没有任何障碍,这叫做第七行‘无着行’。”

  到这里,菩萨已经显现出不思议神通妙用,这恰恰属于“方便波罗蜜”的范畴。菩萨之所以能够自在显现而没有障碍,都缘于其心无所住着,故名“无着行”。

  接下来是八行位,名为“尊重行”,以“愿波罗蜜”而立名: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菩萨时时觉悟,以上种种自在显现,都是最究竟的到彼岸之妙法,都是最殊胜的波罗蜜法门,这叫做第八行‘尊重行’。”

  所谓“第一波罗蜜多”,在“六度”当中,通常是指“般若波罗蜜”;但这里已经开显为“十波罗蜜”,所指的就是最殊胜的波罗蜜法门,或最究竟之妙法。

  据《华严经》开示:“菩萨住此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此岸众生,至彼岸无忧恼处。而菩萨往返,无有休息。”

  因此,第八行与“愿波罗蜜”相应,而菩萨如此不休息地广度众生,其功德巍巍,值得尊重,故名“尊重行”。

  接下来是九行位,名为“善法行”,以“力波罗蜜”而立名: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既然一切显现都是第一波罗蜜,菩萨的觉悟如此圆融无碍,则具足广大妙力,能够成办十方诸佛立教之轨则,协助诸佛教化众生,这叫做第九行‘善法行’。”

  【十方诸佛轨则】十方诸佛出现于世,做教主教化众生之时的各种规矩与法则,等等。

  菩萨以圆融智慧,成办“十方诸佛轨则”,正是其广大妙力的体现,因此与“力波罗蜜”相应;而所成办的“十方诸佛轨则”,恰恰属于最殊胜的善法,故名“善法行”。

  最后是十行位,名为“真实行”,以“智波罗蜜”而立名: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以上种种妙行,每一行,每一法都是清净无漏之行,都契合于一真法界而本自无为,法性本然如如的缘故。菩萨如此觉悟,叫做第十行‘真实行’。”

  菩萨如此觉悟,恰恰是“智波罗蜜”的体现,菩萨以本然妙智慧,通达行行法法都是清净无漏之真实法界,故名“真实行”。

  在“十行位”当中,菩萨因广行菩萨道而证得了不思议神通妙用。接着,菩萨将以此神通妙用继续广度众生,并把所有功德都回向于无上菩提,这就是“十回向位”。

  下面,来看世尊对于“十回向位”的开示,首先是初回向位,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