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五)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五)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阿难,一切世间众生的生死相续,生是随着善恶习气流的延续而生存,死则是随着善恶习气流的转变而死亡。”
“在一期生命临终之时,阿赖耶识尚未离开身体,故温暖尚在,此时,这一生当中的善恶业和善恶习气便会同时显现。”
【顺习】善恶习气流的延续。
【变流】善恶习气流的转变,甚至是突变。
【临命终时,未舍暖触】这一期生命临终之时,前六识已经不再发生作用,但第八识阿赖耶识尚未离开身体。此时,身体的一部分,仍旧是温暖的,这叫做“未舍暖触”。当身体内外全部凉透了以后,说明阿赖耶识已经离去,那才是彻底死亡。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就在这‘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的交替时刻,众生的投胎去向,由‘情’和‘想’两种妄习相互交融而决定。”
【死逆生顺】前文“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的省略。其中,“变流”也就意味着“逆变”或“突变”,故称为“死逆生顺”。
【二习】指前文的“内分”妄习和“外分”妄习,即“情”和“想”两种妄习。其中,“情”乃“情染”,也就是“感情”;“想”乃“虚想”,也就是“理想”。
这句经文有省略,释文已经补出,前后文法义自然就连贯而清晰了。于是,随着今生“感情”和“理想”两种妄习的相互交融,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下一生的去向如下: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如果在临终的‘二习相交’当中,纯粹是‘理想’,而几乎没有‘感情’的成分,这样的人(或者其它众生)便会随着‘理想’的殊胜之气而飞升,必将化生在天界。”
所谓“天上”,就是指“六道”当中的“天道”,也是“七趣”当中的“天趣”。所谓的“趣”,就是“趣向”和“归类”的意思,与“道”同义。
因此,各位同修如果期望将来上升天界,不仅要勤于修福,还需要具备高尚的“理想”,更需要淡化“感情”之沾染。假如只是勤奋修福,做慈善事业,却沉醉于“感情”和“人情”当中,而缺少超越的“理想”;来世便会出生在人间,成为富贵的人,而不可能化生天界,不具备殊胜之气的缘故。
如果临终之际纯是“理想”之向往,而几乎没有了“感情”沾染,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能够往生净土: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如果此人在纯是‘理想’的飞升心当中,平时曾经兼修福慧,也曾时常发起菩萨清净大愿;那么,在临终之际,自然会心地开明,亲见十方诸佛之国土庄严,随着自己的愿力,可以往生到任何一个净土。”
上述两段经文虽然简短,却把净土法门完全说透彻了。也就是说,修行人在临终之际,如果心中纯是对于净土的向往,这就是“理想”;而几乎没有了对于娑婆世界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东西的留恋,这就是“感情”。
这样的人,只要平时曾经修福修慧,常发菩萨清净大愿,则必定随愿往生诸佛净土。
当我初次学到这段经文的时候,便对自己能够往生极乐净土充满了信心。因为,平日里我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几乎没有了人世间的所谓“感情”纠缠,完全淡漠于“人情”,连父母兄弟也丝毫不再牵挂,更不要说什么谋财与事业了,早已从心中淡去。
如今,已经不会有人说我绝情,因为,我和谁都没关系了。况且,与人相处当中,我从来是善意与友爱的,尽量会为周围人着想,尽量不去影响别人。同时,一切力所能及的宣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之事,我都会学着去做,但绝不会因此而耽误了自己的静修。
安稳地立足于静修,其它随力去做,时常听从佛陀的教导,绝不随世俗之杂波而逐流。当我这样给自己定位的时候,我不仅仅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更期望在临终之际能够得证清净法身,但愿所证与观音等,与诸佛等。
我就是这样一个绝对理想主义者,以前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所行有误,当仔细学习了《楞严经》之后,嗯,原来很对头。
但我的理想主义不是空想,我已经把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把自己的色身养活得很好。养肥了它,目的在于让它干活,让它服务于自利利他的无尽清净大愿,让它与心一同超然自在。
如今的许多同修,他们以“感情”来学佛,时常沉浸在对某些人和某些事的所谓“感动”当中,以此作为学佛的收获,比对上述经文,便知其实乃大错特错。这些同修虽然也发愿求生净土,但由于他们“感情”太重,而“理想”不足的缘故,在临终之际,难免会随着“感情”习气而东牵西挂,殊胜之气的力量太弱,根本无法飞升,连上升天界都不可能,又怎可能往生极乐净土呢?
所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感情”太重的同修,就是智慧太浅,“善根”太少,“福德因缘”也不充足。因此,他们虽然时常念佛,也无法今生就往生极乐世界,而只不过是种下了未来世往生的种子罢了。
问:什么样的学佛人才叫做“纯想”而“无情”呢?
答:对于学佛者来说,“想”就是志向,超出生死轮回的志向;“情”就是牵挂,对于娑婆世界当中的人、事、物之牵挂。因此,行住坐卧当中,时常怀有出世之志向,以及救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理想”,这就叫“纯想”;这样的人,对于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自然不会牵挂于心,他们没有了世俗感情,这就叫“无情”。像这样“纯想”而“无情”的人,临终之际,必然飞升天界,或者随愿往生有缘净土成为菩萨。
诸佛菩萨只有慈悲,而几乎没有感情,这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原因何在?因为,所谓的“感情”,正是“六根”对于“六尘”的攀缘与沾染,属于“有挂碍”的世俗法,而并非“无挂碍”之解脱智慧。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如果在临终的‘二习相交’当中,‘感情’较少,‘理想’较多,这样的人去世以后,虽然能够随着殊胜之气而飞升,但飞不远,于是便会化生为飞仙(九想一情),大力鬼王(八想二情),飞行夜叉(七想三情),地行罗刹(六想四情),等等,这些同属于‘仙道’,它们畅游在四天王天的范围之内,来去都没有障碍。”
在“七趣”众生当中,这些同属于“仙道”,也叫做“仙趣”。至于其中“想”和“情”的比例,列在括号里面,参考自历代大德的注解,颇为合理。
这些“仙趣”众生当中,有一部分会成为佛教的护法善神,即常说的“八部鬼神”,它们能够时常亲近如来,一边护法一边修行: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在‘情少想多’的‘仙道’众生当中,如果具有善愿和善心,发愿护持如来教法。其中,有的发愿跟随着持戒的修行人,而保护戒法;有的发愿跟随着持咒的修行人,而护持神咒;有的发愿跟随着禅修者,而保护禅定,让禅修者平安地住于正定,等等,诸如此类的‘仙道’鬼神,能够亲住如来座下,成为护法善神。”
【绥(音;随)】平安,安抚。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如果在临终的‘二习相交’当中,‘感情’和‘理想’两种妄习大约各占一半,势力均等,这样的人既不会飞升天界,也不会坠入恶道,而仍旧会投生在‘人道’当中,出生在人间。”
“其中,富于‘理想’的人内心明晰,就比较聪慧;而偏重‘感情’的人内心幽暗,就比较愚钝。”
【想明斯聪,情幽斯钝】富于“理想”的人内心明晰,就比较聪慧;而偏重“感情”的人内心幽暗,就比较愚钝。“斯”:于是,就。
有些同修感慨自己缺少智慧,读不懂佛经,请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否属于“情幽斯钝”。假如是的话,就请尽量放下种种情感牵挂,以轻松自如的心境来静坐读经,则自然会智慧开明。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如果在临终的‘二习相交’当中,‘感情’之妄习较多,而‘理想’之妄习较少,其比例大约是六情四想,这样的人来生便会流落于畜生道。”
“其中,身体沉重的便是毛群走兽之类,身体轻巧的便是羽族飞鸟之类。”
【横生】指畜生道,基本属于爬行和横行。
关于动物“感情”较重的事例很多,但其“理想”较少,因而“理智”也较为薄弱。所以,动物不如人类聪明,但往往比人类更忠诚。另一方面,“情多想少”也会导致许多动物非常凶残,只为饱腹而不顾其它。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如果在临终的‘二习相交’当中,‘感情’之妄习较多,而‘理想’之妄习较少,其比例大约是七情三想,这样的人,来世便会随着业力习气而沉到水轮之下,化生在火轮之上,纳受猛火之热气而结气成形,成为饿鬼身,时常被烈火所焚烧。”
“因受烈火焚烧,连水都会化为热气,而能伤害自己。于是,既没有食物,也没有水喝,就这样历经百千劫的寿命,而时时饥渴难耐。”
所谓的“水轮”、“火轮”,乃至于其下的“风轮”等等,它们住持着这个世界,以及无量世界。其中,“轮”是“运转”之义,未必一定是个大轮子的形状,更多的是指其“四大”的遍在与运行。
饿鬼道众生,因为在做人的时候极其贪吝,对于财物和色身的“感情”很重,而高尚的“理想”则很少,于是下坠到“水轮”之下,“火轮”之上,在中间饱受煎熬。在其业力之火的焚烧下,就算遇到了水,也会瞬间化为热气而如同火焰一般难以入口。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如果在临终的‘二习相交’当中,‘感情’之妄习很多,而‘理想’之妄习很少,其比例大约是八情二想,或九情一想,这样的人,来世便会随着业力习气而一直向下穿过火轮,在风轮和火轮相交接的地带化出身形。”
“其中,业力较轻的八情二想之人,将会化生在有间地狱;而业力较重的九情一想之人,将会化生在无间地狱。”
【有间】有间地狱。虽然是地狱,但罪人受苦不是连续不停的,而是有间断的,其受苦程度也相对较轻,寿命也相对较短。
【无间】无间地狱。罪人受苦没有间断,不会停歇,其受苦程度较重,寿命也较长。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
“如果在临终的‘二习相交’当中,纯是‘感情’之妄习,而几乎没有‘理想’之妄习,这样的人,来世便会随着业力习气而沉入阿鼻地狱。”
【阿鼻狱】阿鼻地狱,指“五无间地狱”。“阿鼻”译为“无间”。
所谓“五无间地狱”,是最底层的大地狱,业苦最重,罪人痛不欲生,并具备如下五种“无间”:1、趣果无间,罪人死后立即投生地狱,不经过中阴身阶段;2、受苦无间,罪人受苦没有片刻间歇;3、时无间,罪人寿命足足一大劫,直到所在世界毁灭;4、命无间,罪人虽受极苦,中途却不会命终,一直活生生地受苦,直到罪业消尽;5、形无间,罪人充满整个大地狱,遍受一切苦,一个罪人也充满,多个罪人也同样充满,而互不妨碍,受尽一切苦。
同时具备这五个因素,就叫做阿鼻地狱,是最痛苦的地狱。
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如果在纯是‘情染’的下沉心当中,曾经诽谤大乘佛法,或者故意诋毁佛戒(如宝莲香比丘尼破淫戒,且说行淫欲没有业报),或者毫无根据地狂妄说法(如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或者没有修行功德却一味贪婪信众的布施,或者没有清净德行而滥受他人恭敬供养,或者曾经造下五逆罪,或者曾经故意诋毁菩萨戒当中的十重戒,等等,这样的人更是会辗转出生在十方世界的阿鼻地狱当中,受无穷无尽的罪报。”
【膺(音:英)】承受,承当。
【十方阿鼻地狱】十方世界的阿鼻地狱。
由于罪人恶业太重,在一个世界的阿鼻地狱当中受苦不停,直到这个世界毁灭,罪人便会转生其它世界的阿鼻地狱,继续受苦。如此辗转不休,直到罪业消尽。
问:为何诽谤佛法之类的罪业如此严重?这难道不是在吓唬人吗?
答: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且具足大慈大悲,怎会编谎言吓唬人呢?
所谓的“罪业”,其实质就是内心的虚妄执着,以及相应的种种执着见解。据实说来,恶劣的罪行,通常只会招来一段时间的罪报;而恶劣的见解执着,尤其是恶意诽谤佛法之类,这个见解执着会深藏在罪人的第八识当中,随着他不停地轮回,便会时常诽谤佛法而不知悔改。于是,其地狱罪报也将会无穷无尽。
对于修行人来说,做错了事不要紧,那可以改,也可以坦然承受业报;有种种欲望习气不要紧,只要认识到,就可以慢慢降伏,慢慢淡化。最要紧的是,不可以有恶劣的“见解执着”,不可以恶意诽谤佛法或扭曲佛法。否则的话,将会无法出离生死轮回,甚至根本无法遇到真正的佛法。再次遇到了,或许还会不由自主地加以诋毁。
如何去掉或避免恶劣的“见解执着”呢?放下自己的一切学问和见解,老老实实静坐读经,多听听佛陀说法,用心领会,让正法常驻心间。所谓“读经”的种种功德,其根本就在于树立正知见,以此化解种种“见解执着”,化解种种无明习气,最终,开显本有的圆满智慧。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这些地狱,都是众生随着自己所造的恶业而显现的。虽然是自作自受,但是,在罪业众生共同的业力境界当中来看,地狱也有其特定的处所。”
这是世尊对阿难尊者的提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之初步解答,虽然地狱是随业所现的“幻境”,但在罪业众生看来,一切却是那样地真实不虚,且有其特定的处所。
其它六道众生也是一样,别业各不相同,但随共业则显现出了共同的国土世界,类似的处境与感受,等等。而且,因众生的执着心相当坚固,国土世界看起来也相当坚固。
下面,世尊来解答阿难尊者,关于为何会有“六道众生”的提问,世尊将之解答为“七趣众生”,并首先开示“地狱道”的来历,世尊说道: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阿难,此类地狱境界,都是那些众生自己的罪业所招感,它们因为造下了‘十种习因’之业行,命终之后才遭受了‘六种交报’之地狱罪报。”
所谓“十习因”,就是地狱之业因,是众生在人道或天道当中所造下的罪业,从而在地狱当中也将招感相应的业报。所谓“六交报”,就是地狱之业报,因众生“六识”造下了“十习因”之业,便会堕入地狱,在其“六根”当中承受相应的业报。
关于其具体情形,世尊将一一解说,首先是“十习因”,世尊说道: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如何是‘十习因’呢?阿难,第一是淫欲习气交接,发源于男女根的相互研磨。男女双方为贪求快感而相互研磨不休,因此而有了巨大猛烈的火光从中发动。”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燃),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就好比人们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便会温暖发热一样;在男女根的相互研磨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燃烧,因此感应出了铁床、铜柱之类的地狱情景。”
【二习】前文“死逆生顺,二习相交”之“二习”,指“内分”妄习和“外分”妄习,即“情”和“想”两种妄习。
需要说明的是,卧烧红的铁床、抱烧红的铜柱之类的地狱罪报,发源于众生对于男女行为的极端放纵和贪婪,其中主要是“妄情”,也是一种“感情”,即身根对于触尘的极度粘着,和对于“触感”的极度贪受。
正常适度的男女行为,并不会直接招致地狱罪报,问题在于,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适可而止,并遵守道德呢?只要有机会,人们往往会放纵于其中,甚至平日里所思所想都是这些事,时时刻刻在寻找着“桃花运”的机会。
况且,即便是正常的夫妻行为,也是生死轮回之因,对于拥有“了生脱死”之殊胜“理想”的修行人来说,仍需要逐渐超越。而对于出家人来说,自觉遵守戒律,自觉淡化种种欲望习气,更是必不可少。
正因为淫欲习气有如此巨大之过患,所以,诸佛菩萨是这样看待“淫欲行为”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男女淫欲行为,共同称之为‘欲火’。一切菩萨见到淫欲之事,如桃花运等等,就如同见到了火坑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色目】看待。
所谓“菩萨”,既是大慈悲之人,更是大智慧之人。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不同于世间人的鼠目寸光,只盯着那些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懂得顺应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所以不造恶业,自然也就不会发生恶果;众生畏果却还在继续造作恶业,当苦报来临的时候,害怕又怎来得及呢。
每每听到一些同修哀叹自己业力深重,说自己缺少福报,缺少修行的机会,等等,这是徒劳的。倒不如从现在做起,开始发大心,脚踏实地修学,一步步走向自在解脱的光明前程。免得下辈子继续哀叹,岂不更好?
谁能够把握自己的未来?只有尊重因果、顺应因果的修行人。首先,大家需要明白因果,这离不开多年的经论学习。世间人很可怜,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而不惜杀害动物,不惜卖弄色相,不惜坑蒙拐骗,等等,只因为他们不懂得因果业报,更不相信。将来落入地狱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他们因无知而无明,不肯信受圣贤教法的缘故,又能怪得了谁呢。
如今,真正的佛教正在迅速衰落,而相似佛教正在遍地开花。那是因为,多数人已经不肯踏实学习佛经,他们喜欢道听途说,喜欢各种夸大其词的忽悠,喜欢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喜欢那些一边浪费钱财一边制造是非的活动,而唯独缺少如佛陀那般长期静修的心灵实践。
静心读经,静心坐禅,静心观察体验,如此长期修行,而不去四处攀缘与分别,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必会得到法的真实受用。
这是“十习因”的第一种“淫习交接”,下面是第二种“贪习交计”: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
“第二是贪婪习气纠缠计较,发源于贪心与所贪境界之间的相互吸取。贪心属于‘水大’,吸取属于‘风大’,像这样不断相互吸取,‘水大’遇‘风大’而发生寒冷,于是会积聚寒气而结成坚冰,并显现出冻裂之相。”
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心心自迷”,在那些贪婪于功名利禄的人看来,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贪婪,反而觉得名利与事业太可爱了,太令人向往了。他们拼命追求所谓的成功,在我们的教育当中,老师把那叫做“上进心”。
但那不过是贪婪而已,对此,又有几人看得清楚呢。除非深入经藏,否则,面对如此纷扰之尘世,终究难免一头雾水。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就好比人们用嘴吸吐空气之时,便会有寒冷感触发生一样;在贪心与所贪境界之间的相互吸取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陵夺,因此感应出了呼喊着吒吒、波波、罗罗的痛苦叫声,且罪人的身体被冻裂成青莲花、红莲花、白莲花,等等寒冰地狱之情景。”
【陵】通“凌”,侵犯。
如此惨烈情景,假如大家能够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话,那是何等地触目惊心呢!这都发源于众生在人间或天道之时的极度贪婪。贪婪什么?无非是“名利”二字而已。
当然,一般尘世众生的“进取心”,虽然属于“贪婪”,但并不会直接招致如此惨烈的寒冰地狱之罪报。这样的地狱,是那些极度贪婪的人,以其极度贪婪之妄习造作出来的幻境。
尽管人们都听过“知足常乐”的道理,可是,在面对着种种名利梦境之时,极少有人能够适可而止。虽然一切功名与财富,统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人们还是会不惜打破头地去争夺,谁也不嫌自己的官大,谁也不怕自己的钱多,他们只想着官位越大越风光,钱财越多越满足。这就叫做贪婪,也叫做“多求”。在此期间,贪婪者必然造业无量,虽然换得了富贵一世,却种下了将来的地狱罪因。
所以,对于贪婪和多求,诸佛菩萨是这样看待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贪婪和多求,共同称之为‘贪水’。一切菩萨见到贪婪之事,就如同见到了瘴气之海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贪水】贪婪之洪水。
【瘴海】形容大范围的森林瘴气,能够令人中毒而死亡。
世间人往往把“贪婪”误认作“进取心”,而诸佛菩萨们则奉行“少欲知足”。贪婪如水,少量有一点儿还可以解渴,多了就变成了洪水,会把自己冲入滔天业海,甚至是寒冰地狱。
所谓“贪习交计”,任何贪婪都来自于“算计”,只是,当贪婪者把种种利益都“算计”进了自己的腰包之时,嘿嘿,他们不知道,也已经把自己的未来“算计”进了寒冰地狱。将来,当他们打着哆嗦,一边全身被冻裂如莲花瓣一样绽开,一边发出吒吒、波波、罗罗的惨叫声之时,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自己那些巧妙的“算计”呢?
正在贪婪于名利事业的人们,请好好想想吧。
这是“十习因”的第二种“贪习交计”,下面是第三种“慢习交陵”: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第三是傲慢习气交互侵犯,发源于慢心与对方的相互对立。在相互轻慢当中,分别念奔流不息,我慢如同高山,分别念如同流水,所以会感应出腾跃奔波的境界,并汇聚为水。”
【交陵】交互侵犯。
【相恃(音:是)】相互对立。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好比人们用自己的嘴唇和舌头互相舔的时候,便会有口水发生一样;在慢心与对方的相互对立当中,‘妄情’与‘虚想’两种妄习便会相互鼓动,因此感应出了血河地狱、灰河地狱,热沙地狱、毒海地狱,以及融铜灌口等等地狱情景。”
【绵味】缠绵回味。
【血河】血河地狱,此地狱当中有两座山,夹着一个山谷,当罪人被驱赶进入山谷之后,两座山忽然合拢,罪人血水从中流出,如同河流一般。
【灰河】灰河地狱,此地狱当中是广大的灰汤之河,罪人被驱赶进入滚沸涌动的河水当中,同时还会被河中的铁刺穿身,一时间脓血流出,痛苦万状。
【热沙】热沙地狱,也叫黑沙地狱,一旦罪人被驱赶进入此地狱,则热风忽然暴起,吹热黑沙,击打罪人,一时间烧皮彻骨,脓血溅流。
【毒海】毒海地狱,具体情形不详。
【融铜灌吞】融铜地狱,即《地藏经》云:“烊铜灌口,热铁浇身,万死万生,动经亿劫。”
如此惨烈的地狱情景,发源于极端严重的我慢习气,因极为傲慢而轻视别人,并与别人处处对立,因而伤害他人造业无量,用自己的傲慢心念之流,造作出了地狱幻境。
凡事都会积少成多,因此,哪怕是轻微的我慢习气,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地狱罪业的种子。所以,诸佛菩萨是这样看待“傲慢”和“我慢”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看待傲慢和我慢,称之为喝‘愚痴水’。一切菩萨见到我慢之事,就如同见到了大海里的惊涛骇浪一样,便会迅速避开。”
【痴水】即“愚痴水”,喝了以后,会让人变愚痴的水。与传说中的“聪明水”相反。
【巨溺】大海洪涛,能沉溺一切众生,难以出离。
问:该如何避开“我慢之事”呢?
答:遇到轻慢自己的人,不必和他针锋相对,可以先避开他的锋芒,除了公事和礼节之外,尽量少来往,保持距离。如蔺相如之于大将军廉颇,常常退避三舍,通常能够逐渐化解对方的慢心,至少不会变得更严重。
遇到令自己瞧不起的人,也要保持距离,退回来反观自省,人总有不足之处,又何必太过苛求呢。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种种不良习气,当自己心浮气躁的时候,就会发作;而心平气和的时候呢,就能够自然消解。因此,一切法门当中,静修最为根本。当我这样写作《楞严经》轻松学的时候,毫无疑问,在经文的引导下,自己的种种不良习气都会因反复闻思观察而逐渐消散。
而假如与人闲聊的话,据个人体会,反而会激起种种不良习气,并会加深习气执着。因此,我越来越不愿与人聊天,有事说事,说完拉倒。态度和蔼又客气,一点儿不牵涉人情与交情。没情没分没牵挂,便不会造作恶业,也不会被习气牵着鼻子走,人生在世一场,自在真好。
这是“十习因”的第三种“慢习交陵”,下面是第四种“嗔习交冲”:
-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四)
-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