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卷八(之三)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这些‘十行位’的菩萨,圆满具足了神通妙用,已经成就了诸佛度生之事业,其心地纯洁、精明而真实,远离了各种障碍与病患。”
“于是,当他们继续广度众生之时,能够灭除度众生之相,时时回入无为心地,归向大涅槃之正修行路,这叫做第一回向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像这样“满足神通”的菩萨,即圆满具足了神通妙用的菩萨,在末法时代几乎是无法出现的。即便有,也不会具备“出世弘法”之因缘,众生福德浅薄的缘故,业障深重的缘故。
而这样的菩萨才仅仅是第一回向位,和初地菩萨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人动不动就宣称自己的师父为几地菩萨,大家若不踏实学习佛经,怎知其荒谬已极呢?
佛法本不难,只是肯用功学习的人太少,许多学佛人连几个月的功夫都不肯下,甚至不曾系统地学习过任何一部完整的佛经,其所谓的“佛法”都来自于道听途说,怎会不处处无知呢。
假如说,只需要学习一部佛经,就可以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佛法的话,这部佛经就是《楞严经》。本经可谓是“小三藏”,从世界的形成,到众生的来源;从世间法的一切种类众生之情形,到出世间法的一切修行;从声闻乘到菩萨乘,再到佛乘之如来秘密藏,本经可谓无所不包,无法不明。
乃至于,佛教各个宗派的内容,《楞严经》都有相应的涉及。踏踏实实花几年时间,认真学习《楞严经》,平时可反复静坐读念,则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不需要问别人,问佛、参佛,岂不最踏实?
至于相关注解的参考,可首选圆瑛法师的《首楞严经讲义》,比古代大德更细致,也比较准确、翔实。
接着是第二回向位,名为“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菩萨在‘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之时,既能够灭除一切有为生死之法,又能够灭除此‘灭除之相’;既能够引导众生出离轮回苦海,又能够出离此‘出离之相’。因此,既没有‘生死之法’可灭除,也没有‘轮回苦海’可出离,这叫做第二回向位‘不坏回向’。”
【坏】坏灭,灭除。
所谓“不坏”,菩萨已经彻底通达了“诸法如如”,生死之法本非实有,轮回苦海本非实有,都随众生妄想分别而显现。当妄想分别歇息之时,并没有生死之法需要灭除,也没有轮回苦海需要出离。
甚至,就连所谓的“歇息”妄想分别,也没有什么好“歇息”的,风吹云自散,满天好风光。觉悟诸法如幻,更无生死可出,亦无涅槃可得,亲证一切法当处解脱,如此菩萨,名为“不坏回向”。
接下来是第三回向位,名为“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此‘远离诸离’之觉悟当中,菩萨之本觉湛然显现,此本觉与佛陀无上妙觉平等无二,这叫做第三回向位‘等一切佛回向’。”
不仅菩萨之“本觉”与诸佛无上妙觉平等无二,一切众生之“本觉”也是一样。只是,第三回向位的菩萨已经显现了“本觉”,而一切众生之“本觉”虽然遍在,却因妄想分别尚未得以显现。
所谓“觉悟”,就是指“显现”本觉,随着显现程度的不同,方才有了“三种渐次”、“干慧地”,以及“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之概念差别。
接下来是第四回向位,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菩萨‘本觉湛然’之精明真心进一步开发明了,其心地如同佛地一般,这叫做第四回向位‘至一切处回向’。”
到这里,菩萨“因地心”与如来“果地觉”已大体相同,因本觉真心遍一切处的缘故,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接下来是第五回向位,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菩萨本觉真心所含的一切世界,与如来无上妙觉相互交融,圆融一体,没有了任何障碍,这叫做第五回向位‘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时,菩萨的本觉真心不仅与诸佛无上妙觉平等无二,也与无量无边的器世间平等无二。到这里,初步消融了心与境界的对立,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外无物,物外无心。
接下来是第六回向位,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菩萨心地已如佛地,在此究竟心地当中,对于一切法都自然会发生清净因,并依此清净因而发挥妙用,令其都归向于大涅槃之道,这叫做第六回向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接下来是第七回向位,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菩萨既然已经成就了‘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之真实善根,那么,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也都平等于自己的真如本性。”
“于是,菩萨圆满成就了真如本性,而不会舍弃任何众生,这叫做第七回向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接下来是第八回向位,名为“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
“菩萨圆满成就的‘真如本性’,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无论‘即’也罢,‘离’也罢,这两边都没有了丝毫染着,这叫做第八回向位‘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它就是一切法,却又超越一切法相。
其中,“即”:就是。“离”:脱离,超越。
所谓“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人的心性本来如此,如果能够明心见性,便会明白,此“心性”当体就是一切境界,却又丝毫不曾被任何境界所影响。它包含万象,却又“万象之中独露身”。
接下来是第九回向位,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菩萨既然已经成就了‘真如相回向’,则一切无非真如,于是,菩萨于十方世界了无阻碍,这叫做第九回向位‘无缚解脱回向’。”
最后是第十回向位,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菩萨的真如本性之妙德已经圆满成就,法界当中的种种差别量随之消灭,这叫做第十回向位‘法界无量回向’。”
所谓“法界”,乃是全体之名,“法”:一切;“界”:差别。一切本来就是真如本性,而差别不过是假相罢了。有差别,就有数量范畴,就属于“有限”;差别消融之后,数量范畴没有了,那就是“无量”。
什么无量?本性无量,则法界无量,故名“法界无量回向”。
到这里,菩萨即将登地,还需要成就四种加行,即四种加功进道之助行: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阿难,这位‘十回向位’的菩萨,从‘干慧地’以来,在经历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共四十一位清净心之修行,接下来将成就四种微妙圆满之加行。”
【妙圆加行】微妙圆满之加行。
之所以叫做“妙圆加行”,是因为在声闻乘当中也有同名的四种加行,但其修行境界不可同日而语,故称之为“妙圆加行”,以示区别。
首先是第一妙圆加行,名为“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在前面‘十回向位’当中,菩萨已经‘觉齐佛觉’,于是,准备把佛陀的无上妙觉用为自己的心行,让两者和融不二。”
“在即将成功的时候,似现前未现前之际;就如同钻木取火当中,在火即将出来,却尚未出来之际,木头已经暖热,这是第一种妙圆加行,叫做‘暖地’。”
其次是第二妙圆加行,名为“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菩萨又用自己的觉齐佛觉之心,化成佛陀正觉之依托。”
“就如同登上高山以后,身体已在虚空当中,而脚还踏在山顶上,下方尚有微小的障碍一样,菩萨对于自心尚有少许流连和障碍,这叫做‘顶地’。”
接下来是第三妙圆加行,名为“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菩萨的自心与佛陀正觉妙心两者同一,善能通达中道妙义,而安忍于心。犹如善于修忍的人一样,凡事不曾挂怀,因此也不需要发泄出来,这叫做‘忍地’。”
【非怀非出】凡事不曾挂怀,因此也不需要发泄出来。
“忍”和“忍”是不同的,有的人内心愤怒不已,却能够强行忍耐,这属于世间法的“忍”。有的人内心愤怒发生之后,能够用法来观照,逐渐灭除愤怒,调和自心而忍耐,这属于佛法初学者的“忍”。有的人凡事不曾挂怀,因此也不需要任何发泄,如此自在而安忍,这属于大修行人的“忍”。
最后是第四妙圆加行,名为“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菩萨自心与佛心等一切数量差别都彻底消灭了,连‘有迷有觉’之对待,和‘无迷无觉’之中道了义,这两者也都无可命名,这叫做‘世第一地’。”
所谓“世第一地”,乃是指轮回世间当中,菩萨最殊胜的修证境界。下面是已经超越了三界生死轮回的地上菩萨之修证境界,首先是初地,名为“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阿难,这位‘世第一地’的菩萨,对于诸佛广大菩提能够善巧通达,其觉心与如来妙觉融通无碍,得以尽达诸佛不思议境界,这叫做初地‘欢喜地’。”
十地菩萨之“地”,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真实成就”之义,菩萨以真如实相为成就之妙体的缘故;二是“功德发生”之义,菩萨心地犹如无尽大地,能生一切诸佛功德妙用。
其次是二地,名为“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九法界众生之差别性,都融入了如来之平等觉性;此平等觉性同样了不可得而归于寂灭,这叫做二地‘离垢地’。”
【异性】指九法界众生之差别性,即种种差别现象及其特性。
【同性】指如来与一切众生共有的平等觉性,即本觉。
所谓“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就其法理来说,意味着一切众生之种种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慧、愚痴,等等,恰恰是“平等觉性”的随缘显现;而所谓的“平等觉性”呢,并没有那样一个实有之物,它就显现为了一切众生的种种差别。
于是,菩萨充分觉悟到,一切都是清净平等之相,一切都是平等觉性,一切都了不可得。因此得以远离分别尘垢,故名“离垢地”。
接下来是三地,名为“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菩萨远离了分别尘垢,清净到了极点,本性大光明自在发生,这叫做三地‘发光地’。”
有人问:此“本性大光明”是什么颜色?
答:岂不闻宝志禅师云:“无相光中常自在”么?
问:这么说来,此光明没有颜色咯?
答:此光明非青、黄、赤、白,也不妨随顺种种因缘显现为青、黄、赤、白,乃至于一切妙色。因此,世尊肉髻中能够涌出百宝光明,光中能够涌出千叶宝莲,等等。
接下来是四地,名为“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此本性大光明灿烂到了极点,菩萨之妙觉得以遍满光明,于是,一切光明都化为菩萨的殊胜智慧,这叫做四地‘焰慧地’。”
所谓“焰慧”,是把菩萨的智慧光明比喻为熊熊火焰,既能够烧尽一切分别烦恼,又具备种种觉照,以及种种不思议显现之妙用。
接下来是五地,名为“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菩萨于‘焰慧地’当中,以智慧火焰烧尽了一切微细分别,于是,一切平等性与差别性,一切真如智与世俗智,都无法到达此殊胜境地,这叫做五地‘难胜地’。”
菩萨至此,彻底超越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种种差别,不再有丝毫胜负之心,故名“难胜地”。
接下来是六地,名为“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菩萨超越了同异之心,其心纯是无为真如,本性之清净光明全体显露,这叫做‘现前地’。”
到这里,六地菩萨已经亲证无为真如,即将到达“无功用道”。后面,七地菩萨穷尽真如,八地菩萨则真实到达“无功用道”,而九地菩萨则从“无功用道”显发了最殊胜之真如妙用。
接下来是七地,名为“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菩萨穷尽了‘无为真如’,抵达真如之无边无际,这叫做七地‘远行地’。”
“无为真如”本来没有边际,因此,七地菩萨穷尽真如之后,其心便抵达了无边无际,故名“远行地”。
接下来是八地,名为“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菩萨穷尽真如之后,遍观一切色法与心法,皆是本来一真如心,深达无为,不动不坏,这叫做八地‘不动地’。”
第八地“不动地”,别名“色无碍地”,菩萨对于心法和色法都已经深达其无为,不再有任何障碍,而具足了极其广大的不思议神通妙用。
接下来是九地,名为“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菩萨从‘一真如心’当中,广发无尽真如妙用,且法法皆真如,这叫做九地‘善慧地’。”
据《华严经》、《金光明经》以及唯识学,等等,都说九地菩萨在一切真如妙用当中,尤其具足“四无碍辩”之广大智慧,堪为大法师,极善于说法。因此得名“善慧地”。
最后是十地,名为“法云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阿难,这位菩萨穷尽真如并广发无尽真如妙用之后,到达了一个新位次,从此以后,其修习功用即将完毕,其功德即将圆满。但仍旧把这个位次叫做‘修习位’。”
“此位菩萨以大慈悲心,犹如满天妙云一般化作阴凉,覆盖整个如来大涅槃海,这叫做十地‘法云地’。”
一般说来,初地菩萨名为大乘“见道位”;二地到七地菩萨名为大乘“修道位”;八地以上菩萨名为大乘“无修道位”。但是,究竟说来,连十地菩萨都还属于“修习位”,即“修道位”,只有大觉世尊名为大乘“无修道位”。等觉菩萨,因与如来证量平等,也可以方便称为“无修道位”。
【已往】以后,往后。此处不指过去,而指未来。
“十地”之后,菩萨即将圆满成佛之际,证入“等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诸佛如来于大涅槃海,为度众生的缘故出现于世,乃是逆着涅槃流而出;这位菩萨则是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一路顺着涅槃流修行而来,在十地之后,终于抵达了大涅槃海。在无上正觉之位与如来相会合,这叫做‘等觉’。”
“等觉”菩萨破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便证得“妙觉佛果”,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也有些经论当中,没有“等觉”这个位次,菩萨于“十地”之后,便成就妙觉佛果。可见,一切菩萨位次都并非实有,而只是方便安立。
对于菩萨道整个修证过程,世尊小结道:
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阿难,从‘干慧地’欲爱干枯的干有其慧之心,一直到达‘等觉’位后,菩萨以此觉际入交之觉悟而无明干枯,方才获得了金刚心当中的最初‘干慧地’。”
“此后,菩萨心心流入如来大涅槃海,在经历了这些‘单位次’和‘复位次’共十二个位次之后,方才尽达‘妙觉’佛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道。”
【单复十二】“单”位次和“复”位次,合在一起共有十二个位次。
其中,“干慧地”是一个“单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四个“复位次”;四加行的暖、顶、忍、世第一,是四个“单位次”;“十地”是一个“复位次”;“等觉”和“妙觉”是两个“单位次”。总共是十二个位次,合称“单复十二”。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卷十当中也简称为“金刚干慧”,大不同于初信位之前的“干慧地”。其证量差距极大,初信位之前的“干慧地”,乃是“欲爱干枯”而“干有其慧”;“金刚干慧”则是“无明干枯”而“干有其慧”。
因此,前面的“干慧地”,一旦“与如来法流水接”,便会证入“初信位”;这里的“金刚干慧”,一旦“与如来涅槃海接”,便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其中深意,请大家仔细体会。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以上这些五十五位菩提路之真地,都是通过金刚藏心当中的‘如幻十种深喻’之观察,在奢摩他之正定中,运用诸佛毗婆舍那之善分别,以清净心实修实证,方才得以逐渐深入。”
【金刚观察】以如如不动的如来藏心,发起自在观照。其中,“金刚”比喻如来藏心,因其如如不动,不可破坏的缘故,亦名“金刚藏心”。
【如幻十种深喻】据圆瑛法师《首楞严经讲义》引用《大品般若经》之内容,乃是指如下十种甚深比喻:1、观一切业如幻;2、观一切法如焰;3、观一切身如水月;4、观妙色如空花;5、观妙音如谷响;6、观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乾达婆乃八部鬼神当中的香神与乐神,能够用唇气吹出幻化的城楼,让人观看,但太阳一升高,化城就消失了。因此,“乾达婆城”通常用来比喻幻化不实的事物);7、观佛事如梦;8、观佛身如影;9、观报身如像;10、观法身如化。
【奢摩他】译为“止”,或“止寂”,指妄想不起,安心于正定。
【毗婆舍那】译为“观”,指观察、观照,善分别诸法。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阿难,这些圣位的修证,都是以‘三种渐次’作为基础的缘故,才能够善巧成就菩萨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进】即前文的“三渐次”,这三种渐次层层递增、层层深入,最终能够开悟无生法忍的缘故,称之为“三增进”。
所谓“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指“干慧地”之后,“妙觉”佛果之前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
问:其中为何不包括“干慧地”和“妙觉”佛果呢?
答:“干慧地”乃是菩萨圣位初证,欲习初干,尚未起步行道,故不称为“路”;“妙觉”乃是如来极果,已经到家,也不在“路”上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像这样以‘三种渐次’为基础,首先开悟无生法忍,然后证入‘干慧地’,再依‘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实修实证,最后圆满成就‘妙觉’佛果,这就叫做行菩萨道之‘正观’。”
“其它不同于此的菩提路,叫做‘邪观’。”
正路与邪路,其根本差别就在于是否能够奉行“三种渐次”,并开悟无生法忍。
到这里,世尊圆满解答了第七卷当中,阿难尊者关于菩萨修证位次的提问。下面,文殊菩萨将向世尊请法,请问本经之经名。
-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二)
-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