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译文及注解评析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①。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②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③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④。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⑤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佛接着对须菩提说:“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于众生,应该永恒持续不断地布施,并且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内容、对象与方式方法上。就是说不能固定于物质财富的布施。不能以感性认识和唯心认识选择布施对象和方式方法,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停留于‘平面思维’层面,为什么?如果菩萨不停留于平面思维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东方的三千大千世界其数量之多与边际之广,可以思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接着问:“须菩提,南、西、北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以及上下共十方,其三千大世界之数量与边际,可以思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接着说:“须菩提,菩萨不停留于平面思维布施,福德也是这样,不可思量!菩萨应牢固树立并掌握以上我所说的‘三观’与布施的方法论。”
【注解与评析】
①:法:叫“不觉”,这里指尚未觉醒的众生。
②:不住色:“色”的含义较广泛,这里指物质财富,除物质财富外,菩萨还应给于众生:健康长寿(命)、神通(力)、平安(安)、智慧(辩)。
③:声香味触法:指经耳鼻舌身意取认识即感性认识与唯心认识。
④:不住于“相”,指建立立体思维,也叫“多头”思维,,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如“伊”字三点,“伊”字就是立体的“立”字。
对布施建立立体思维,有两大方面含义:
⑴充分认识布施的重大意义
⒈布施是人类通往佛国唯一的通行证;
⒉布施可以让自身得到佛的加持。佛说:如来如同商主,谁对众生有爱,如来就会加持谁;
⒊布施也是让自身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因为要“给予”,必须自己有“货”。
⑵布施的一般方法论
⒈以人为本,兼顾其余五道众生。
⒉利他的同时,也要爱护好自己。“观色无常,而不厌离色,欲证于法也……”(详见《佛说大乘十法经》)
⒊抓主要矛盾,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三观与方法论为主。佛说:斫伐树木,应先斫伐园林。
⒋因世、因时、因己、因人、因地、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佛说:……如彼良医善知于乳是药非药……(详见南本《大般涅槃经》第二卷)
⒌坚持团结到底(毕竟软语),斗争到底(毕竟呵责),既团结又斗争(软语呵责)三种手段教化众生。
⒍坚持“常见”与“断见”的辩证统一。“常见”指:绝对的、普遍的、一般的、全局的、必然的、不变的、静态的、正向的、平等的……,“断见”指:相对的、特殊的、个别的、局部的、偶然的、变化的、动态的、逆向的、不平等的……
⒎常发大愿,比如:“愿我来世成佛之时,我所在的佛土……”(可参阅《药师经》)
⒏永恒地让自己留存在于人世间,不管是成佛以前还是成佛以后,不去做所谓的“天人”。(详见《佛说广义法门经》)
⑤:虚空,指宇宙中有无数无量无边的三千大世界。“此一一世界,各有十刹微尘数广大世界周匝围绕……”(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卷)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①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②。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③。即见如来。
【译文】
佛接着问:“须菩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能以人的身体的特征见到‘佛性’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人身体的特征见到‘佛性’!”
佛问:“为什么?”
须菩提回答:“如来所说人的身体特征并非是人身体的本质特征。”
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的感性认识与唯心认识,都是错误的!如果明白宇宙与众生乃至一切的‘事物’都如虚空般广大无边,即见‘佛性’。”
【注解与评析】
①:如来,指“佛性”。
②:身相非身相,指人类的身体是“须弥山王”的缩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缩影,是宇宙(世界海)的缩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果把人体比作“须弥山王”,那么人类的“大脑”相当于“利天”,“肝脏”称为“常醉”,脾胃称为“钵手”,“肾脏”称为“持蔓”。
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比作整个的“须弥山王”与其相连接的四大星球,则大脑神经垂体相当于“利天”,左前大脑相当于东部“弗婆提”,右前大脑相当于南部“阎浮提”,右后大脑相当于西部的“瞿陀尼”,左后大脑相当于北部“郁单越”,四大洲的各种河流相当于“血管”,各种果树相当于神经,果树上的香果相当于神经细胞。(详见《起世经》)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的方位对应人类大脑的方位与上面说的相同。
③:诸相非相,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并不是人类通常的只用“眼耳鼻舌身”感知和用“心”想象的样子。菩萨修“无相三昧”,修十个“无相”。
⑴无“色、声、香、味、触”相,指宇宙中,三千大千世界的数量之多,边际之广,众生之多,发展变化之快之广,时间之久远,有如“虚空”,不能被感知(一种抽象式的比喻)。无“色、声、相、味、触”相,指人类要牢固树立“宇宙、众生犹如虚空般广大不能被人类用眼耳鼻舌身感知”的理念。
⑵无“成、住、坏”相,就是要牢固树立“宇宙、众生、时光永恒不灭”的理念。
⑶无男女相,指无“自性”的理念,“男女”本指“性”,引申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无“自性”(众生的佛性,地的坚性,水的湿性,火的热性,风的动性不在此列),“自性”指与生俱来并且永恒不可改变不可磨灭的“本质”与“规律”。
“诸法无我”,“一切诸法性本自空”都是相同的含义。其含义有:一切自然物的生成、发展、衰退、消失的规律与外在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变化、消失的规律与外在表现形式;一切众生的生理现象、精神现象,所作所为;一切众生流转于生死命运的被动态状,一切众生潜力不得提高,与“佛”存在的巨大差距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造物主”所作,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业力”所作所化,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同一性)。“业力”指一个“事物”内部的因素(同内十二因缘)与外在的条件(外十二因缘)互相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事物”没有“自性”,所以存在被改变的可能性,众生的各种贪嗔痴慢,精神受肉体较大影响的状态,众生的流转于生死命运的被动局面,人类的智商、智慧、神通与佛存在的差距等等,都具备着被改变的可能性,并且在永恒的时空里,这些可能性必然成为现实性!佛说: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生”指取着“色受想行识”而带来的错知错见和错误言行(住色法);“有”就是对“生”进一步的加剧。
同理,宇宙也存在着被人类改变改造的可能性,只不过宇宙被人类可改造程度与人类可自我改造程度不同而已。
因为一切“事物”都受内外十二因缘的影响,并且无常因、无常缘,所以一切“事物”都呈现出各个特殊的状态,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也呈现出特殊的规律与方式(无一性),一切“事物”特殊的状态有无数无量种,如虚空广大无边(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所以人类在认识宇宙、改造宇宙,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必须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
因为无常因、无常缘,于是一切事物成立、发展、变化也就具有巨大的复杂性和潜在性(无物性)。因而,人类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过程与结果,就呈现出并不仅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并且不与人类的努力程度完全对等相应,其间呈现出一定的曲折性与偶然性(一切和合无“自在”或一切和合不从“和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①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②。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③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尊敬地对佛说:“世尊,会有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论义理,生坚定的信念吗?”
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样疑虑的话语,如来灭后,第五个五百年正法衰微时,有持戒修福的人,对本经文的义理,能生信心,并以此为实践,应该知道这些人,已经不仅仅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于无量千万佛所在的劫世里种了各种善根。听到这样的言论义理,甚至一念之间生净信心的人,如来全部知道全部看见!这些人,得到如此的无量福德!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些人明白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没有了对宇宙的表面认识,没有了对人类自身的表面认识。为什么?这些人,如果以心取著‘佛性’的特征,就开发不出自身的佛性。如果仅停留于对宇宙表面的认识,就开发不出自身佛性!为什么?因为宇宙中隐藏着人类身体巨大的奥秘!如果仅停留于对人类自身表面的认识,也开发不出佛性,因为人类身体隐藏着宇宙的奥秘。所以,不能执着于只认识改造宇宙,也不能执着于只认识改造人类自身,应该坚持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因为这样的原理,所以如来经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必须明白我说的三观和方法论,如同过河的工具,适当的情况下,佛法都要舍弃,何况违反佛法的理论与言行?”
【注解与评析】
①:“灭”,指如来随顺因缘的化身消失,如来真实的法身是“金刚”之身,永恒持续不断地存在,并且牢不可破,众生虽然永恒不灭,但所受的肉身是脆弱的,并且不能持续不断地存在。
②:法相与非法相,“法”叫做“不觉”,所有的自然物以及觉醒的人类之外的众生,都称为“法”,但这里的“法”仅指宇宙以及宇宙中的自然物。“非法”,指觉醒的人类,这里指一切人类,这里的“相”,指表面认识。
③:“心”,这里的“心”指善良的愿望,主观意志,想象等一切的精神活动,佛性并不是精神活动,佛性的根本,是表现在人类的智商智慧与一切潜力的全部开发。
认识改造自身,有个“基础”大法门:观想佛祖结迦趺坐,现紫磨黄金色身,放大光明,“坐”在我们脑中央,然后佛身上升一多罗树之高,降下来,又上升二多罗树之高,降下来,再上升三多罗树之高,降下来:如此渐进,直至上升至七多罗树之高,再降下来,这样为一个小循环,每做完三个小循环,佛身的朝向就换一个方位,八个方位做完,共计二十四个小循环。每天坚持一遍。观想时,不必执着于多罗树的高度。采用数息法,佛身上升时,我们吸气,佛身下降时,我们呼气。(详见北本《大般涅槃经》,后分卷遗教品第一)
本章指出了人类该如何进一步地认识佛性,如何地开发佛性,同时,反对唯心主义与教条主义!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