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译文及注解评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①。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②。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③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文】
这时,须菩提尊敬地对佛说:“世尊,该如何称呼此经?我们这些人该如何遵照实行?”
佛告诉须菩提:“此经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因为这样的名称,你们就该遵照实行。之所以这样,须菩提,佛说‘一般性’的根本大法,并非‘一般性’的根本大法,而是通过无数的实践,无数的个别总结提炼的‘一般性’大法!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尊敬地对佛说:“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你的观点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这些算多吗?”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并非微尘,称为微尘,如来说世界,并非世界,称为世界。须菩提,你的观点如何?能以三十二种外貌特征得见如来吗?”
须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三十二种外貌特征得见如来。”
佛问:“为什么?”
须菩提回答:“如来说三十二种外貌特征,如同虚空般广大,称为三十二种外貌特征。”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中沙子一样多的身命布施。如果还有人,掌握此经的义理和领会掌握四句偈,为他人演说,他所得的福德与前面的福德一样多。”
【注解与评析】
①:无所说,是指佛在无量世里,无数的实践当中,掌握了宇宙与众生全部的奥秘,如果要全部说出来,是说不完的,只能说“一般性”的理论,佛说:我所知法,如林中叶,所说的法,如手中叶。另外,有些内容没说,是因为“因缘”尚未成熟,佛曾经交待阿难:如来未说的,你就别说。
阿难被佛授记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他的果位超过须菩提的果位,须菩提通晓“佛性”的含义,何况阿难?可某部“经典”中,阿难被那位所谓的“佛”批判得一无是处,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②: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有两层含义:
⑴一颗微尘与一“三千大千世界”的比例,大于一“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的比例。
佛说:比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如果展转尽地种墨……不得其边际……(详见《妙法莲花经》卷三《化城喻品》)
⑵一颗微尘,每次取其原有规模的七分之一比例,可作无限的分割。(详见《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第十二》)。
③:三十二相,如来聚足三十二相后,可作无量的变化,如来法身也是“物质”性的。(详见南本《大般涅槃经》二十一卷)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①。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②。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③。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④。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⑤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⑥。须菩提。如来是真语⑦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这时须菩提,听佛演说此经,深刻地明白了其中的要领,感动地流下眼泪,而尊敬地对佛说:“希有世尊,佛说这样很深的经典,我从以往无量世来所得慧眼,从未听过这样的经文,世尊,如果还有人听到此经文,信心坚定无杂念,则增长坚固的思想认识,应该知道这些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此坚固的思想认识就是如虚空般广大无边,不可限量,并且牢不可破,所以如来称其为坚固的思想认识,世尊,我现在听闻这样的经典,不足为难。如果当来之世,第五个五百年,其中有人,听到此经,如理领会掌握,这些人就为第一希有,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懂得了一切众生都永恒不灭,思想认识犹如虚空般广大。之所以这样,菩萨之特征就是不能用感性认识与唯心认识去认知。人的特征,众生的特征,生死的特征就是不能用感性认识与唯心认识去认知。摒弃一切感性与唯心的认识,就称为‘觉悟’。”
佛告诉须菩提:“是的,是的,如果还有人,听到此经,不惊不怖不畏,应该知道这些人非常难能可贵,如来说金刚般的根本大法,并非金刚般的根本大法,而是比金刚还要牢固的根本大法,只不过称为金刚般的根本大法。须菩提,忍辱根本大法,如来说非忍辱根本大法,而是让人快速达到自由佛国的强大‘武器’。须菩提,如我以前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那时,明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永恒不灭。为什么,我于以前被节节支解时,如果不明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永恒不灭,就会生起嗔恨!须菩提,又想起过去在五百世里作忍辱仙人,在那五百世里,明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永恒不灭。所以须菩提,菩萨应抛弃一切现有的认识,发大乘佛道的大愿,思想认识不应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思想认识不应停留在唯心认识上,思想认识应该如虚空般广大。如果思想认识懈怠、精神放逸了,就是脆弱的,所以佛说菩萨的思想认识不应仅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布施上。须菩提,菩萨为造福一切众生,应该这样布施。如来说一切感性与唯心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又说一切众生并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所说的话语,是经得起检验的,是完美无漏的,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真诚的,是辩证统一的,须菩提,如来所得的法,此法无限量又有限量,须菩提,如果菩萨的思想认识,只停留于以佛法而行布施,如人入于黑暗处,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思想认识不停留于以佛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眼睛,日光明照,见种种物质。须菩提,当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对此经义理领会掌握读诵。等同于如来。以佛智慧,全部知道这些人,全部看见这些人都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解与评析】
①:离一切诸相,佛要求人们修三十七个“无相”之相,详见南本《大般涅槃》三十六卷。
②:不惊不怖不畏。有三层含义:⑴不再有生老病死的恐惧;⑵不再畏惧邪恶;⑶不对自身能否达到佛的境界有怀疑和畏难情绪。
③:第一波罗蜜。如金刚,实质上比“金刚”还硬,金刚可坏,而大乘佛法永不坏,佛永不坏,众生永不坏。因为世间找不出比金刚还硬的东西,只好以金刚作比喻。
④:忍辱波罗蜜,也叫“无生法忍”,生,指精神受肉体被动的影响,忍,指控制之意,指精神主动控制因肉体带来的各种欲望和唯心认识带来的各种错知错见。
人们在修“无生法忍”时,应该适合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切不可强行操作。更不做无谓的牺牲。释加佛做忍辱仙人时,已经有了无量神通,并且为了感化歌利王才这样做的!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复制,所以必须适合自身的特点,否则就违背了大乘佛法之精神,违反了矛盾的特殊原理。修一切法常者,堕于断见。
佛说:一切属己,不必受乐;一切属他,不必受苦。己,指精神;他,指肉体。
⑤:歌利王,也称“阿阇世王”,释迦佛与歌利王的故事以及五百世作忍辱仙人的故事。(详见《贤愚因缘经》)
⑥:众生非众生,指所有的众生,在永恒的时空里,最终都会成佛,起点、经历、时间不同而已。佛也是从众生从凡人修炼而成的。
⑦:真语,真,如金刚般不可破坏之意,就是经得起检验。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①。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译文】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时分,用恒河中沙子一样多的身命布施,中日时分,又用恒河中沙子一样多的身命布施,后日时分,还以恒河中沙子一样多的身命布施,这样无量百千万亿劫,用身命布施。如果还有人,听到这样的经典,信心不退转,他所得的福报胜过前面那人。何况书写、领会、掌握、读诵为他人演说!须菩提,一句话概括,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的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佛道大愿的人演说,为发最上乘佛道大愿的人演说。如果有人领会掌握读诵广为人说,如来全部知道这些人,全部看见这些人,都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些人,才是担当得起弘扬如来大乘佛法之重任的人。为什么?须菩提,如果乐于小乘佛法的人就会执着于‘眼见佛性’,就对此经,不能领会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任何地方,如果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会感应并供养他们。应该知道这些地方,等同于佛塔,都应恭敬,作礼围绕,以各种花香散发这些地方。”
【注解与评析】
①:劫,指三千大千世界从成立到毁灭,所用的时间,为1474.56亿年。(具体算法详见《佛说无量寿命经》)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