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二
第四之二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二
说
作法说
破戒虽恶,覆藏尤恶。无过虽善,改过尤善。改过一涂,三世诸佛,证菩提之通津也。故五悔法门,凡夫迄等觉,无不藉为进趣方便。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时,实是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於恶而苦於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众中忏悔,能使不犯者倍加警策,已犯者深生惭愧。或亦发心忏悔,学好者增长善根,讥笑者亦植远因,兼可消我夙罪,诫我未来。如来立法,决定不错,违佛语者,非佛弟子。矧造已能悔,即是猛勇丈夫,可敬可畏。勇改一念,成佛正因,非具真信心深善根,不能将此法门流通人世。凡能此者,皆当与勇施比丘同垂不朽。合掌而说偈曰,
罪性本无生,何须复覆藏。覆藏罪成有,不覆罪乃空。
嗟彼无惭人,藉口观实相。作法尚不能,岂达无生理。
若实了无生,罪相即实相。罪既即实相,故无可覆藏。
如因病求药,乃获得仙丹。轻身而飞举,胜无病凡庸。
不舍作法忏,而入无生理。後後固具前,前前亦通後。
将此真切心,自度复化他。回向安乐邦,是名大乘道。
妙安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惟深入火光三味者,能转烦恼业报之火为智慧火,於中游戏出没自在无碍,乃名妙安。夫烦恼火与智慧火,体一而异名者也,非烦恼灭而智慧生。以无智慧时,烦恼决不灭故。亦非智慧生而烦恼灭,以有智慧时,烦恼已先谢故。如暗时无明,明时无暗,暗不障明,明不破暗。二法从不相到,以明暗无体,同以虚空为其体故,如是智慧烦恼无体,同以心性为其体故。如火大缘於粪境,臭气逼人,缘於栴檀,馨香远彻。心性亦尔,缘利为三涂,缘名为修罗,缘五常十善为欲界人天,缘四禅四空为色无色界,缘无漏偏真为声闻缘觉,缘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为菩萨,缘於实相则名为佛。夫心虽随缘具成十界,其性乃非十界,犹火随缘具有香臭,其性仍非香臭也。夫十界法外,别无自心,而一一界心,还出十界,犹香臭草木外,别无火体,而一一草木火种,还烧一切诸草木也。法华三乘人天,龙女阐提,无不授记作佛,以一切草木之火,同一火性故也。能知一火一切火,一切火一火者,不於烦恼火外,别求智慧火,不于业火外,别求神通三昧火,不于苦报火外,别求法性真火,并世间聪明而置诸佛法,是谓即烦恼火成智慧火。用推人之手扶人,毁人之口赞人,怨憾人之心爱人慈人,是谓即业火成解脱火。知此根身器界,一一唯心,不作彼此人我种种情见,则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皆衲僧家乐意三昧,何况人间小小逆境恶缘,宁非磨砻性真之具。是谓即苦火成法身火,是谓火光三昧。偈曰,
迷时妙法成生死,悟後三千性寂然。寂然元不落空亡,
生死何尝有实体。为实施权说迷悟,开权显实迷悟绝。
迷情绝处悟无栖,权实二名亦无寄。非权非实法之本,
心佛众生性匪殊。依此建立权实门,及以本迹不思议。
譬如莲华不异时,四微亦复无差别。而说华因莲为果,
果又生因不可尽。若人识得心莲华,长在三界非界摄。
便能恒转如是经,百千万亿无数卷。序正流通及劝发,
一弹指顷功圆满。
谦光说
易曰,谦,德之柄也。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此与当仁不让於师之旨无殊。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平等,不应轻於一切,故示以谦。佛与自心平等,不应诿能於佛,故策以不让。不让故无卑劣慢,谦故无增上慢,及我慢邪慢,此谦之实义也。欲契此实义,应谛观现前一念心之自性。适言其有,觅不可得,适言其无,应用无尽。以为在内,周遍六虚,以为在外,觉满身际。以为即身,梦不俱寐,死不俱灭。以为离身,除却四大六根,毕竟便无形相。是知凡夫终日在妄之心性,即离过绝非之心性,不俟成佛而後离过绝非也。夫我心性本自离过绝非,何得让能於佛,一切众生心性亦罔不离过绝非,何得稍生忽慢。由不让故,上合十方诸佛,与佛如来同一慈力,由不轻故,下合十方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谓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孝闻说
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僧生我法身,三宝生我慧命,是故咸须孝顺。而欲修孝顺者,尤须念念与戒相应。如曾子云,无故而杀一虫蚁,非孝也。无故而折一草木,非孝也。世孝尚尔,况出世大孝乎。以要言之,真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决不敢犯戒造恶。经言孝名为戒者,正欲人以戒为孝故也。夫世间孝,以朝夕色养为最小,以不辱身不玷亲为中,以喻亲,於道为大。出世孝亦如是,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小孝也。脱离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沦溺,中孝也。发无上菩提心,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皆我父母,必欲度之令成佛道,此大孝也。舜,尽世间大孝之道,玄德升闻於尧而为天子。今出家儿,尽出世大孝之道,玄德闻於法界,必成无上菩提明矣。
洗心说
夫心性本自难过绝非,灵明清净,只由无始无明,迷理为咎,妄有三惑。譬如浮云,翳彼太虚,然浮云决不从太虚外来,以虚空性无外故。则无明三惑,亦岂从心性外来,而心性岂有外哉。心性无外,何有能洗所洗,当知既约全体成迷,假说能翳所翳。亦约全迷归悟,假说能洗所洗。全体成迷,犹全水成冰,冰即翳水而不令流动也。全迷归悟,犹全冰成水,水即融冰而不令质碍也。於一心中,既妄成三惑,了彼三惑,即成妙三止矣。体真止者,了知十界无非一心,能融界内界外见思之惑。方便随缘止者,了知一心具足十界,能融界内界外尘沙之惑。息二边分别止者,了知一心十界十界一心不可思议,能融根本无明之惑。由能融惑也,三止皆有止息义焉。由能了知也,三止皆有停止义焉。由惑与理无二体,能融所融,能知所知,无二致也,三止皆有不止止义焉。三止各具三义,则是九义。九义只是三止,三止只是一心。一心本无能洗所洗,而能洗所洗宛然不滥。易传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义极於此。大经曰,三德若纵,亦不名妙,三德若横,亦不名妙,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乃名为妙。契此妙密,功在於智。发此妙智,不离於心。心智既发,则三惑融泮,如汤消冰,假名为洗。请更以佛顶证之。经云,指皆是物,无是见者。此明妙心离一切相,体真止也。又云,微细发明,无非见者。此明妙心即一切法,方便随缘止也。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此明妙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息二边分别止也。即此一章,宛具三止。即彼三止,各含三义。若向此处真实体会,不泥语言文字,亦不悖语言文字,从见色闻声处分疏得下,从语言文字中照剖得来,方知一代时教,千七百公案,说来说去,无不是者个道理,千变万化,总是一条线索。一条线索,具足千变万化,便可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剖一尘,出大千经卷,以大千经卷,收入一尘。亦不见有大千相,亦不见有一尘相,亦能使大千一尘,各各宛然,不相妨碍,不相映夺,是谓至显至露,至微至密。是谓非显非密,亦显亦密。是谓无可洗而洗,是谓若欲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矣。
慈济说
佛道旷济,以孝为宗。孝该万行,以慈为要。慈心三昧之力,毒药可为甘露,力杖化为天华,诚救劫浊之良药,解冤业之神呪也。呜呼,四大同体,觉性无差,何彼何我,孰怨孰亲。由迷强故,横计是非,由执重故,妄成憎爱。爱则相生不断,憎则相害不息,顺则憎复成爱,逆则爱复成憎。憎爱递来,怨亲互作,别业同造,劫感刀兵。设不修行大慈,何以济兹大难。诚能设七境以系心,施三乐而调意,乃至上怨缘中,与以上乐,心生喜悦,无复嫉恼。以此定向刀山,刀山必折,以此定向火汤,火汤必灭。故知普门究竟无畏神力,不离吾人现前一念慈心也。设满阎浮人,尽修此慈心三昧,娑婆不即转为净土者,三世诸佛即为诳语。纵大地造杀,一人独修此,一人未尝不独得清泰也。唯智者能深信之。
念佛三昧说
全城章絜之述乃翁宇衡生平实行,临终念佛坐逝,及其先慈武硕人,得秉归戒,正念善终因缘,乞予一言,庄严净土。净名经云,若欲净土,当净其心。二先尊心既净矣,土安得不净乎。且居士孝思不匮,深向法门,心又净矣,土安得不加净乎。是何俟予言,而予始可以言也。妙宗钞云,五浊轻则同居土净,体空巧方便土净,圆三观实报土净,究竟证寂光土净。夫净土之道,若大路然,固不难知,净土之理,若大海然,岂一蹴尽乎。令先人五浊习轻,同居之净,盖可必也。至於净方便实报寂光,善继善述,全赖君之孝思。居士但谛审谛观此一念孝思,在内邪,在外在中间邪,过去邪,现在未来邪,青黄赤白邪,长短方圆邪,自生邪,他生共生无因生邪,有邪,无邪,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邪。如是观己,於心无所取,於法无所著。了知孝思,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见思净,即假故尘沙净,即中故无明净,三惑净故,三土亦净。自心三土净,故父母三土随净,以无心外之父母故。如观一念孝思,任运能净三惑,观一切善念,一切恶念,一切无记念,亦复如是,是名觉意三昧,亦名念佛三昧。以知自心即空,得见化身佛,知自心即假,得见报身佛,知自心即中,得见法身佛。如观自心,能见三佛,则念三佛,亦即显发自心三德。故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观佛实相,观身亦然。生佛不二,父子一体,能度所度,俱不思议。慎毋曰,但向父母未生前荐取也,饶你说个父母未生,早已有无边生死,而只向现前一念覻破,何尝是父母生的。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了却目前,更无剩法。深思之。
孕莲说
癸未冬,予弘法华於普德,李石兰居士,忘其齿爵,最先皈依,时有求子凡情,予名曰净育。越三年,则转其求子之心,塑佛像朝夕恋慕,一意求生净土矣。予语之曰,世间生育,脓血杂乱,安得称净,唯莲华化生,乃真净育,居士当别号孕莲,予更请以要诀券焉。古人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居士既不求子,则爱已轻,又能塑佛,则念已一。乃更有要诀者,盖莫切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也。夫栴檀不过世间木耳,烧则成灰,雕则成像,岂非随心所作乎。既成像矣,朝夕礼拜瞻对,朝夕在心目中,心外无佛,岂非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则知极乐弥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极乐弥陀,心作心是,则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一切诸佛心作心是,则知一切净土,亦的的心作心是也。以唯心净因,育唯心净果,无生而生,生即无生。操此券而犹堕疑城,断不可得,悟此诀而犹谓净土法门,不至圆顿,尤不可得矣。
陈子法名真朗法号自昭说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夫身非七尺肉团之谓也。圣人以天下为一身,以万古为一息,故必天地位,万物育,而後谓之保身。大学明明德於天下,论语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皆此理也。王阳明超汉宋诸儒,直接孔颜心学,一生示人,唯有致良知三字。良知者,性德灵明之体,大学之所谓明德,论语之所谓已,诗之所谓身也。致者,称性圆照之功,大学之所谓明,论语之所谓克,诗之所谓保也。苟不悟良知,则何所用其致,苟不用致之之功,则良知何由全体显现得大受用。故吾命汝名曰真朗,即直指汝良知本体,欲汝全性起修也,又命号曰自昭,欲汝念念致其良知,不向外求,全修在性也。果能顾名思义,何难宪章姚江,祖述洙泗,又何难远遡熙河,朝宗於香水大海也哉。
法器说
盈天地间,皆器也。天为覆器,地为载器,日月为照明之器,虚空为容受之器。夫谁为不器者,其唯形而上者乎。然形向上者,使离於天地,日月虚空万物,不几为兔角龟毛哉。纵天地日月虚空万物外,果别有一法,名之曰道。其谁见闻之。设可见闻,又一器而已矣。何名不器,吾是以知形而上者谓器即不器。器即不器,乃可称法器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古之学者以之为道,今之学者以之为器。颜子博文约礼,而欲从末由,则何器非道。由求赤各得其偏,而富强礼乐,则何道非器。惟吾佛门亦然,三藏十二部,佛之以文教也,四等六度,佛之以行教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佛之以忠信教也。文为般若德,行为解脱德,忠信为法身德。般若有三,谓文字观照实相,亦三德也。解脱有三,谓性净圆净方便净,亦三德也。法身有三,谓自性受用变化,亦三德也。三三不为多,一三不为少,不纵横,不并别,随拈一法,诸法顿彰,何器而非道,何道而不具足一切器。先儒谓物物一太极,太极本无极,庶几近之。盖以太极为太极,则太极亦一器矣。知太极之本无极,而物物无非太极,则物物无非道矣。以此持戒,名无上戒,以此念佛,名无上禅,以此阅教,名甚深般若,以此礼拜持诵作诸善事,名普贤行门,将此随类度生,名游戏神通。若未悟此,而勤修行门,只名有漏有为。若离诸行门,而别求向上一著,只名龟毛兔角,亦名捉影捕虚。故不曰不器,而曰法器。夫器以法称,不逃空於器外,不局有於器中,非有非空,超诸戏论。真儒邪,真佛邪,吾不得而区局之矣。
圣学说
佛祖圣贤之学无他,求尽其心而已。尽其心者,不於心外别立一法,不於心内欠缺一法。是故为子臣弟友,止孝忠顺信,充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之心,而仁义礼智不可胜用,造次颠沛必於是,可以久处约,长处乐,皆由了达心外无法故也。六祖云,法法皆通,法法皆备,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今人甫欲通备一切法,必舍自心而求诸外,甫说法皆无实,必固守痴顽,而不知藉境炼心,无怪乎不墮枝离之学,便落暗证之坑也。夫不知万法唯心,泛求诸事事物物,安得不罔,不知心具万法,独取一昭昭灵灵,安得不殆。嗟嗟,昭昭灵灵,尚不可取,况昏昏墨墨哉。真志佛祖圣贤者,素位而行不愿乎外,凡富贵贫贱,种种境缘,皆大炉鞴,一切时中,动心忍性,增益不能,然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如松柏亭亭独秀於霜雪间,而天地之心赖此见矣。吾悲儒释真风,今日尽皆埽地,良由学儒者急富贵,学佛者在利名,元无佛祖圣贤襟期,故学问操履行门,皆适助其虚妄。如良田然,种未植,莠未芸,而灌以粪腻,益增芜秽而已。学者但向心田中保护菩提嘉苗,芟刈名利莠草,随时溉灌,勿助勿忘,守到白露秋分,自见秀而且实。至於旱则车水,潦则开渠,虽神农复兴,亦不能使岁时无旱潦也。以此方便,自养善根,令成熟度脱,便堪以四悉檀益物,令其番番种熟脱,尽未来际,无所不度。而吃紧关要,只在今日最初一步。盖南其辕则步步近楚,北其辕则愈趋愈远,纵能久後觉悟改辙,不唯所伤既多,亦枉却多少功夫,岂不可惜。此苦口良药,勿但作文字看过,道理解过,直滴滴入口,从咽喉灌入脏腑,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皆为药味所透,庶几也已。
文最说
天下不治,由人心不明。人心不明,由圣学不讲。圣学不讲,由功利不忘。功利不忘,由自待菲薄。君子莫贵厚自期待也。诚念念自厚,则大行不加,穷居不损,有何功利不忘。功利既忘,凡接对师友,诵读诗书,专为身心性命,有何圣学不讲。圣学既讲,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有何人心不明。人心既明,正已而物正,有何天下不平治也哉。今之文学,吾惑焉,不求於自心,不合於圣学,惟趋时袭取科甲为志。苟遂厥志,则恣其人欲之私而莫知返。无怪乎世道人心大坏,而不可救也。虽然,非文之咎,文不知其最者之咎也。出世之文,迦文为最,治世之文,文宣为最。迦文舍身求得半偈,文宣遇难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皆於文而知其最者也。文之最者,始於大圣大贤,极於诸佛菩萨。诚以圣贤佛菩萨自厚,举凡道德文章功名富贵,皆非五霸假之,皆非义袭而取。吾所以勖文最者无他,惟以文最厚自期待而已。
藏野说
易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又曰,同人於野,亨。盖不藏不足以致用,而不於野,不能为大同。乾之初九曰,潜龙勿用。潜即藏也。藏者,道之体也。历见惕跃飞而不改其本体,故曰不变塞焉。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世但谓乾为阳物,坤为阴物而已。孰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形而下是形而上,其君之也,即所以藏之。其藏之也,即所以君之,元非偏属者乎。故又曰,乾坤其易之蕴邪。蕴即藏也。藏乾坤於易,易外无乾坤,藏易於乾坤,乾坤外亦无易,又以易与坤而藏於乾,乾外无坤与易也,以乾与易而藏於坤,坤外无易与乾也。斯之谓物物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
耻庵说
耻者心耳。心之精神是谓圣,圣人不过有耻而已。富贵,庸人所嗜也,豪杰耻之。功名,豪杰所矜也,圣人耻之。耻至圣贤,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能以道援天下。禹稷颜子,易地皆然,此世间之行已有耻也。出世之道,何莫不然。人天五欲,色无色定,凡外所嗜,三乘贤圣耻之。偏真涅槃,二乘所尚,诸大菩萨耻之。出假神通,菩萨所宗,圆顿行人耻之。故世出世最有耻者,莫尚圆顿行人矣。名字以未登五品为耻,观行以未净六根为耻,相似以未证法性为耻,分真以未满本体为耻,所以立跻妙觉,而不见其功也。耻之於人大矣,信哉。
柴立说
一切名号,无不性空。性空之义,则不可尽,不可尽空,即是第一义空。故一一号体即法界,不当以世出世事局取之也。然惟超越世间出世间,则能遍入世间出世间。世间柴者,孔子所谓柴也愚也。世间立者,孔子所谓立於礼也。子羔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避难而行,不径不窦,乃能见恩於被刖之人,非所谓其愚不可及乎。出世柴者,释迦为降苦行外道,示现雪山苦行六年,其骨柴现,而不颠仆,故名柴立。夫苦行虽非正道,然借此降伏外人,则自立立他,皆在此矣。今居士欲为世间圣贤,当学子羔,欲为出世佛祖,当学释迦。苟能学此世出世间之道,则能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你有拄杖子,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夺却拄杖子,纵横杀活,无不自在,唤作柴立亦得,不唤作柴立亦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尽向柴立二字中炳然齐现。柴立为法界,一切法趣柴立,是趣不过,柴立尚不可得,何况更有趣与非趣。迷此柴立法界,则无始流转生死,悟此柴立法界,则速证安乐妙常。故知六凡法界,原在居士身中自取轮回,四圣法界,亦在居士身中放光动地。居士会么,堂堂独露无他物,莫认摩尼作水晶。
茶毘说
人之受生,识寿暖三而已。识,业所牵也。寿暖,识所变之相也。依出入息名之为寿,即风大,暖即火大。识外无寿暖,业外无识,妄想外无业。业为受生之因,识寿暖三为受生之果,因果总不外於妄想。妄想无性,则因果亦并无性明矣。众生於无性因果法中,惯起妄想,种种计著,谓有实我实法,枉受轮回。大觉愍之,为设方便,生则教以观我法空,令永断苦因,死则教作茶毘佛事,令速脱冥滞。盖火葬者,所以裨二空观慧也。凡夫执情重,见理不分明,语以茶毘,则诧为不情。楚石大师,示寂於洪武三年,时禁火葬,师欲遵佛制,太祖特为开例。噫,圣贤明达若此,复何疑哉。宜之老居士,舍所卜兆宅,入栖霞常住,发愿必遵火葬,非深观我法二空者不能也。
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後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问曰,如何持名能断无明。答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著,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问曰,既始觉合本,则当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说往生。答曰,若达当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说个往生。盖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无生,无生而生。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无措思惟。
文
戒婬文
人知杀生之业最惨,不知邪婬业尤惨也。人知杀生之报最酷,不知邪婬报尤酷也。盖种种受生,肇端婬欲,种种造罪,托因有生,婬为生本,生为罪本。是故三涂剧苦,人世余殃,婬意才萌,一切俱起。婬习难断,如火燎原。於极臭处,谬为香美,於极秽处,谬为洁净,随处苟合,何异畜生,非道染触,过於鸡犬。此在稍有良心者,便应痛绝。奈何聪明学识之士,甘此丧心无耻邪。一念欲心,是铁床铜柱因,一念爱心,是积寒坚冰因。况具行非法,灭理乱常,尘沙劫数,不足尽其辜,千万亿言,不足数其恶。须发大惭惧,大誓愿,宁火炙刀剜,终不与一切男女欲心相触,宁碎身粉骨,终不与一切男女污秽交遘。设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横灾,生身陷入地狱。以兹猛决,善自要心,时时忏除往业,切切悔过自新,庶白法可修,而又勤观经论格言,以策废忘,精修对治观行,以除毒本。不然,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必落魔道,永无出期,矧世智辩聪,曾非大器,随业直墜,百劫千生,受诸烧煮,尚不成魔,安能成佛,尚失人道,安能往生。请於静时,仔细思之,於对境努力防之。不然,诸佛无下手处,善友其奈尔何哉。
劝戒杀文
自佛法东流,人知杀生为首戒,垂为劝诫,充楹积栋矣。而犹多未悟者,冤业虚妄结集,不能顿解也。经云,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除灭。呜呼,懵懵斯世,将何抵极,杀业既厚,劫成刀兵,寇贼纷然,干戈不息,释迦往矣,弥勒未生。设欲拯救,惟力修奢摩他耳。奢摩他此翻妙止,止一切恶,从止杀始,若能止杀,即是止一切恶。又止有三义,一体真止,观此身惟四大合成,毫无实我可得,我既无实,何得杀彼生以养之。彼我皆无实,即是同体,何忍杀之。二方便随缘止,观一切灵蠢无始以来,恒与我互作父母妻子亲缘眷属,随业改形,所以不识,若杀害之,是杀我过去六亲也,安得不种种方便而救护之。三息二边分别止,若但观生空,悲心不炽,但观缘属,慈心未周。今直观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皆得作佛,无论大小升降,本觉平等,终无有二,猪牙中现化佛,蛤蜊中现大士,毒蛇闻偈而转身证果,鹦鹉念佛而焚得舍利,当知蜎飞蠕动,鳞甲羽毛,或是过去诸佛,或现在如来,或未来世尊,那有可杀之理。能修此三止,即成三慈,三慈既成,名佛出世。一人修之,转化多人,多人修之,转化无尽,传传广化,普遍十方,庶最惨杀业可停,刀兵劫浊可救也。修元性沙弥,幼持斋戒,癸酉忽萌一食肉想,梦至阴府,备见杀生者受报楚毒,历历分明,乃革心自矢,盖以深知过患,方敢孜孜劝人。予为申其说而奖助之,普愿仁人君子,体天地好生之德,推圣贤恻隐之心,必使杀机永断,天下归仁。而又念娑婆之苦空,企乐邦之常净,一念十念,咸彰三观妙修,自戒戒他,悉合三慈妙行,止观不二,福慧俱崇,虚妄结业,如汤消雪。则释迦含笑於寂光,弥勒授手於兜率,无量寿在其顶门,观世音为其胜友矣。
惠应寺放生社普劝戒杀念佛文
夫物虽至微,未有不贪生恶死者。此贪生恶死之心,全是烦惑,亦全是灵知灵觉所发现也。吾人贪生恶死,情与物同,苟充此情,所欲与共,所恶勿施,安得不是灵知灵觉。苟昧此情,但知我生可贪,不知他亦贪生,我死可恶,不知他亦恶死,安得不是烦惑。是故若欲放生,先须戒杀,欲拔生死烦惑,心须深心念佛。深心者,自救救他之心,佛者灵知灵觉之极致。深心念佛者,以自救救他之心,契於灵知灵觉之极致,令若自若他,念念解脱者也。以此为正行,以不杀大悲放生大慈助严之,必生极乐,莲华化现,永脱轮回之苦。所以修昙禅友,公路居士等,尽心竭力,普皆劝请也。有缘遇此佛图,便请专精受持,展转劝人,功德尤为不可思议。当知生佛同体,佛者无上众生,众生者即未来诸佛,一念一切念,一切念一念可也。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二
- 上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三
- 下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四之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七)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