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赞宁《居天柱山》的禅意

[禅宗文化] 作者:吴言生/辛鹏宇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

居天柱山

〔宋〕赞宁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作者】

  赞宁(919—1001),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宋初高僧。撰有《宋高僧传》,为中国佛教史重要著作。

【译文】

  寺中敞亮,四野平旷,

  一扉柴门,夜不栓闭。

  河边水畔,吟成半偈,

  月下烛前,读完残经。

  虽逐诸尘,为境所转,

  一念清明,如梦方醒。

  如果不知,人生宗旨,

  役于万物,劳形损神。

【禅意】

  天柱山又名皖山,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北。诗写禅僧生活修行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豁”,豁然、开阔。“家庭”,这里指寺庙的庭院。“扃”本是门窗上的插栓,这里作动词用,是把门插上插栓的意思。两句诗写僧舍的空旷与宁静,没有尘世的纷扰。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在水边经行,吟成半首诗偈;就着月色,读完剩下的佛经。这是洒脱逍遥、清雅飘逸的禅僧的生活写照。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这两句是对修行意义的反省。芸芸众生,在色、声、香、味、触、法诸种尘境中迷失了本心,所以要通过修行,从昏昏尘梦中获得一份清明觉醒。一念清醒之时,即是归家稳坐之日。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如果不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觉醒这个宗旨,那么,世人在红尘中的一切劳作,就永远是劳心役形,永无出头之日了。

  诗的前四句写山居景事,静谧而飘逸;后四句点明主旨,警拔而深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