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茶 > 禅茶 >

寺院里的禅茶与“禅茶一味”的境界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代替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寺院里的禅茶与“禅茶一味”的境界

净慧法师开示:

  寺院里的禅茶

  在寺院里喝茶有规定的。这是禅宗的寺院,特别是在禅堂打坐的时候。禅堂打坐比如说一般的禅宗寺院每一年有一个专修的时期。专修的时间在禅宗寺院叫做打禅七、打七,以七天作为一个阶段。

  那么,在这个期间,一天喝几次茶,吃几餐饭是有规定。比如说就是喝茶,最少一天要六次,这六次就是上午有两次,下午有两次,晚上有两次。在什么时候喝,它都是按照坐香、打坐的时间表的安排。

  一般上午就是在打坐大概是坐两个小时以后喝第一次茶,三个小时以后喝第二次茶,这是讲上午。

  下午一开始进入禅堂,每一支香分为一行、一坐。行的就是叫做行香,行香就是走路,就是绕着圈子在禅堂里走路。

  在禅堂里行走的时候,大概一般是十五分钟,坐下来有的时候是一个小时,有的时候是四十五分钟。在下午行香行到十分钟的时候就开始喝茶,喝了茶以后再走一会就开始打坐。

  开始做下来按照禅堂的叫法是叫止静。止静就是大家坐下来盘起腿肢不说话,坐到一个小时以后,有一个响器敲一下,敲一下叫开静。开静再行走一会,要喝第二次茶,晚上也是跟这差不多。

  所以,一天有六次茶,这个喝这六次茶一方面是为了调节人在打坐过程中的,因为它温度升高,水的消化量会增加,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在坐下来。往往,特别是像中午,坐下来容易昏沉,容易瞌睡,因为喝茶可以提神。第三就是因为打坐的时候是静止的时间比较多,吃完饭了不容易消化,喝茶也容易帮助消化,大体上禅堂里喝茶,从身体方面的要求,以这三点为主。

  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喝茶,它是一种集体活动。一般的禅堂都有一百个人左右,或者六七十个人,这六七十人要喝茶,那都是事先就把茶沏好。等大家坐定了,有两个人分别走两边,把茶送到每个人面前,需要的时候就把茶杯伸出来,不需要他可以不拿茶杯,像这样的情况也有。

  喝茶一般也很有规矩,一般的拿杯子都是像也这样的拿着茶杯,喝的时候一般是两个手,他是每个过去那些比较有规定的禅堂,每个人禅堂的茶杯都是特制的,像我现在这个茶杯就是我现在正在修的一个寺院叫老祖寺,就是老祖禅堂。这个茶杯是明朝的时候就留下来的一个茶杯。我们是根据明朝的茶杯复制了一批,明朝成化年间的茶杯,就是这个样子。可想而知在禅堂里喝茶,连茶杯都是定做的,对于喝茶的重视就由这一点就可以想象得到。

  因为一个寺院,作为一个禅堂来讲,仅仅是寺院的一部分而已,不过从这个寺院的功能来讲,禅堂应该是寺院的最核心的部分。因为寺院就是以修行为主,修行就是自己净化心灵、淡除烦恼、开发智慧,是作为这样的一个活动。

  禅茶一味的境界

  讲到禅茶一味,这一件事情呢,我感觉到禅它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茶是一个物质层面的东西,这两者要说它一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形成一个禅茶一味这样的一个传统,我想这个就是和禅身在喝茶的时候对喝茶这件事提出一个要求,并不是说任何人喝茶都可以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那么,禅茶一味的境界是什么呢?

  就是你在喝茶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修禅的过程。把喝茶这件事也当做是修禅,也把修禅的境界融入到喝茶之中,同时也把喝茶这件事也融入到禅的境界当中,这样才可以叫做是禅茶一味,否则我们普通人随便都讲一句话,禅茶一味实际上到不了那个境界。那么为什么我想这么说呢?这是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发生在河北石家庄的赵县柏林禅寺,柏林禅寺在唐中期的时候出了一位大禅师,这个大禅师的名字叫做从谂禅师,后来因为他在赵州这个地方住了四十年,一般就不称他为从谂禅师,就叫赵州和尚。

  赵州和尚他是山东人,在唐朝中期,禅宗已经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修禅,有禅堂,喝茶在禅堂里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风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关于“吃茶去”,这三个字。

  在好几个禅师当中都曾经说过,那么唯独在赵州和尚的语录当中,在禅门流传下来的就是关于赵州和尚吃茶去,这三个字流传的最广,它当是是有一个典故,就是说赵州和尚当时在现在的柏林寺,古代是叫观音院,在观音寺坐席传禅的期间,同时有两个出家人,来参拜他,请问佛法,请问禅宗的大义的时候,他说这三个字,第一个和尚来,赵州禅师就问他:“你曾经来过这里吗?”这位和尚就说我没有来过。

  赵州和尚就问答他:“吃茶去!”过一会儿又有第二个和尚来,赵州和尚同样问他:“你曾经来过这里吗?”,这个和尚就说我曾经来过,赵州和尚又同样以“吃茶去”三个字回答他。这就是说在同样一个回答,面对的是两种不同情况的人。前者是没有来过,赵州叫他吃茶去。第二个人是曾经来过,赵州还是叫他吃茶去,这个里边就有禅机。

  当时在座的有观音院的院主,院主就是当时寺院管事的一位和尚,对赵州的回答两个僧人的答案,他有所不理解,就问赵州说第一僧他未曾来过,叫他吃茶去,我可以理解。

  第二僧曾经来过,也叫他吃茶去,那是什么道理?赵州就把这个院主看了一眼,然后就呼他:“院主。”,这个院主就回答:“哎,我在这里。”“吃茶去!”也叫他吃茶去,由于这样的一个典故,三个不同情况的人赵州同样都以“吃茶去”这一句话来回答。这个中间的禅机是千古以来,参禅的人就把它作为一个教案。有的是来分析它,有的是用直觉去感悟它。千古以来不管是用分析的方法还是用感悟的方法。请面对这三个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人的答案。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可能说出来就是一千人一千个答案了。赵州和尚的意思就是说参禅这件事,应该把它看作是人生日用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像喝茶吃饭一样,你要像这样来重视人生的终极问题。那么你的人生终极问题就一定能够把握得了。否则的话你把它看做是件很神秘、很神圣,而且是觉得不可以去触摸它。那你对这个问题的始终就把握不了。它是如何双向的来使这个问题,从禅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把禅来生活化。从茶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把茶的境界神圣化。

  因为只有两者这样的结合起来,两者都进行了深化以后,禅才可以不会离开生活。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修行方式,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修行者,日用当中的第一要事。

  就像喝茶吃饭一样,从喝茶的角度来讲,你不能把茶当做是一个等闲之事,如果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也联系到我们生命的终极关怀、联系到我们人生的安身立命的问题,这个喝茶也包含崇高的一种思想境界。所以喝茶,所谓茶有十德,茶有种种的功能,其中也包括很多是形而上的东西。尽管喝茶是一个形而下的事情,但是它的精神境界一提升,它就形而上了。它是形而上的东西和禅就是一味了,和禅的要求,一味就是一致的意思,其要求是一致的。

  因为当前喜欢喝茶的人也不仅仅是参禅的人、学佛的人,而几乎是全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喝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一种文化现象,或者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来引导喝茶?如何来使喝茶具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感悟?当时有一个老人,他把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概括为三个字,概括为三气,所谓儒家是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教主和气,“正清和”三个字。

  在开禅茶会期间,儒道佛这三家的思想都由一个字来概括。大体上点到了问题的某个层面,当然儒家也不仅仅是正气,道家也不仅仅是清气,佛家也不仅仅是和气,不过这三个字至少都沾到边。

  茶它用什么东西来概括?然后把这三家的精神都能够统一起来。当时就有个茶。在我们现在来讲是一种雅致生活,喝茶打起架来的很少,喝茶争得面红耳赤的可能也少,喝茶还是比较雅致、雅气、斯文。

  茶可不可以由雅字来代表?就是正清和雅,这四气,这四个字正可以是中国的禅茶一味的一种注解或者一种精神层面、精神的理念,所以当时我就以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提纲,写了一篇发言稿。就是“正清和雅”就是我们中国茶人的提倡茶文化的一种精神,因为日本的茶,他有和敬清寂。中国茶当然也有一些人提了一些理念,但是没有真正把三家的文化都包括其中。

  这个理念提出来,这四个字提出来以后好像也得到茶文化的有关人士的认同,也在一些大小会议上在鼓吹,鼓吹中国禅茶文化的四气、正气、清气、和气、雅气,所以我后来也写了一篇赵州禅茶颂,后来也谱成了歌曲。在这些茶馆里放这个音乐,其中有两句话,就是“正清和雅气,施舍慈悲心。”就把这个禅茶文化用这两句话来概括它的精神。

  中国自建国以来至今,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物质的到了极大的丰富,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会由开始的追求物质丰富变为了追求精神丰富,而中国的茶文化以及茶道,正是一种由物质而及精神的最佳体现,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现状最佳产物。

以茶,可静心养性;

以茶,可雅致生活;

以茶,可素养人生;

以茶,可和谐社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