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三
卷第七之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三
疏一
释迦佛谓定业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萨说灭定业真言,所以慰穷途之客。旭少习东鲁,每谤西乾。承观音大士感触摄受,後闻地藏本愿尊经,始发大心,誓空九界。今得与僧伦染神乘皆慈愿冥加,不可诬也。爰念娑婆弊恶,惑业苦三,如恶叉聚。无上醍醐,悉成毒药。持律者唯事衣钵,作犯止持,茫无所晓。习教者唯事口耳,禅那理观瞀无所得。参宗者流入机境,播弄精魂,心佛真源,毫无亲证。净土一门,稍切时机,亦苦多成退托,未合不思议大乘。良由业重障深,浊智流转,虽有圣者,未如何也。唯地藏慈尊悲深愿重,专愍刚强,尚能转我当年殷厚邪心,使得正信出家,岂难转大地众生无知过犯,使归真际乎。故於三宝前发心,欲造万佛铜殿,中供大士,永镇九华。爰受一食法,结百日坛,持灭定业真言五百万。又化大心缁素,或持十万,或百千万,共成十万万,表三千大千世界数,以其总数,供大士像中,作尽未来广化十方左券云。
造毗卢佛像疏
世人侈谈无相理,不达实相印,谬以豁达空为清净法身。谁知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托事表法,华藏玄门。此所以末法时,以造佛形像为第一功德也。庄严土木,即庄严法身。十身相海,全在一微尘里。是故一尘之施,可以入如来无尽相好光明。而一瞻一礼,可以证如来无边功德海藏。某开士既欲塑毗卢像,但作如是观,不患助缘无人。诸上善,设欲悟如是理,但种此缘因,不患正因不显。此缘若就,此观若成,方信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炽然说法,无有间歇也。
写书本大藏疏
爰自法流东土,绵延千五百余年。三藏所摄,几七千轴。巍巍乎雪山王,众药皆备。浩浩乎大海水,众宝悉充。健步者不能跻其巅,善游者不能测其量。又奚怪仰视而足心酸涩,望洋而惊怖无极者哉。然普贤行愿品云,书写经卷,积如须弥。夫过量事,唯过量人能办耳。说者曰,佛法无多子,何用此一落索为。咄,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果荐无多子佛法,一大藏亦岂属多否。即令不识一丁,正自落索不少。当知多少有无,俱是虚妄分别。尝慨习教者,置向上於罔闻。坐禅者拨佛法为外物。何异疗饥画饼,之楚北辕邪。龙居月心开士,於此事已信得及。自谓根性驽劣,机缘未偶,乃以持戒为要行,净士为指归,并欲悉书一大藏教为助缘。此真今时不思议事也。学禅不毁戒,是今第一不思议。又不非净土,是今第二不思议。又不埽教,是今第三不思议。又大藏阅者罕竟,何况能书。是尤古今大不思议也。如是发心,已入过量人数。当见一锱一铢,庄严法海,即檀度而为般若。是名不思议檀。一点一画,悟入真源,即书写而为修证,是名不思议书。如是若檀若书,本因果报,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余以数量人,言此过量事,亦复不可思议也。
刺血书华严经疏
予读华严,至善财见普贤一毛孔中,悉有微尘数佛刹,海会围绕,游历经微尘劫,终无有尽。抑何身相之不思议也。及普贤自述愿王,则云,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经卷,积如须弥。故知非殊胜大行,无以严毗卢法界。非一乘妙法,无以圆广大愿王。苟於一乘妙法,深心信解,依解起行,当知华藏庄严,岂唯在普贤一毛孔中明见,亦即於吾人介尔心内荐取。此月心开士所以矢志剌血书写也。八十一卷,可八月奏成。於中若纸笔、若香、若庄严成就、若饮食供馔,须十三金。表此世界,适当第十三重也。每金作十缘,表十界也。每缘作十分,表十愿也。一一愿,咸摄十界。一一界,总周刹海。俾施者受者,互融於帝网光明。而若法若财,交映於杂华璎珞。
永庆寺平治道途疏
持地菩萨平地待佛。佛摩顶谓之曰,善男子,当平心地,则世界自平。此为事度人,示唯心法门,令因事入理也。唯兹事理二途,混不类,分不开。以平地之法平心,一切唯心。以平心之法平地,一切唯地。唯心虽妙,犹待於粗。唯地之妙,始称绝待。且如永庆山前一条大路,本来坦坦,何须更平。然高下之见未忘,斯平治之功可效。功虽有作,行实无为。行积於无量劫波,心开於一言摩顶。因该果彻,唯是一乘。傥离地谈心,心复乌有。画空作绘,非圆顿乘。是役也,一砖一砾,同证究竟寂光。一两一铢,悉入首棱三昧。
灵岩寺请藏经疏
一切如来,从无言说道,方便说法。一切菩萨,从语言三昧悟入无言,言说性空,是真解脱。若离文求理,即暗证痴禅,非正法眼藏也。予本弃儒学佛,亦妄谓单传之道,实出教外,一味作蒲团活计。一切经论置诸高阁。後见真寂、博山等耆宿,反照古今得失,方知末世禅病,正坐无知无解,非关多学多闻。与唐宋学人厥证相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善知识语,诚不我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儒宗实语,亦於此益信。乃发心遍阅大藏,备采众药,自疗疗他。适欲先注梵网,提律学纲宗,以阄问佛,定安居处。乃九阄中。独得灵峰山灵岩寺之百福院。拟於此一年注经,仍向他方,完阅藏初心。有六具周沙弥,捐资若干,倡请大藏,留予久住。雪航法主,为集众缘,令此无佛法地,忽作六种震动,冤与魔而并遣,罔与殆而双祛,佛印儒宗,交芦倚树。信心缁素,谁不为之助喜也。
化念阿弥陀佛同生净土疏
自唯心本性之理不明,学道者率尚玄理而薄事相,甚至认断空为寂光,疑西方为非实,相与判作权乘,视同鸟有。於是不可思议功德,终成难信之法,长溺迷津,可胜痛哉。不知事理一致,生佛同源。八万四千相好光明,显然在十万亿方,即灼然居一真心内。心既竖穷横遍,土亦竖穷横遍,佛亦竖穷横遍。既不信佛土之实,又宁知心性非虚。若真悟心性本源,则了达十界染净,咸由一心。心染故六趣升沈,娑婆之恶境宛然。心净故一道清宁,极乐之庄严法尔。奈何於娑婆则见其有,於极乐则惑其无。又高称圆顿,哆谈无碍,以忻厌是迂途,取舍为两橛。然果悟圆宗,忻厌何尝不圆,果证无碍,取舍亦岂有碍。必欲离净土而谈唯心,舍弥陀而言本性,横隔自他,割裂事理,如实料简,仅成恶取空见。岂若炽然存念,决定求生,了则念即无念,生即无生。不了亦无念之念,无生之生。以诸佛心内众生,念众生心内诸佛,不问智愚,咸归觉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是本觉,念是始觉。始本相合,当下究竟,能所历然,能所性绝,至圆至顿,真实无碍,超越一切法门,名为三昧中王。此六方调御,所以极力称扬,历代祖师,所以尽心修劝也。胜超大德,矢修净业,欲使大千众生,各各承当此事,爰立大册,广劝缁素。或自念,或转请,或以口赞,或别册襄,自念则念念吻合佛性,化人则人人顿会菩提,用心善且广矣。特序之,为同有佛性者告。
象岩禅人化斋十万八千僧疏
人但知佛法重,不知僧之重也。但知僧以佛法重,不知佛法以僧重也。无僧则法轮息,法轮息斯佛慧命绝矣。故较福田於末世,无尚供僧也。僧固不同,有真实僧,有清净僧,有哑羊僧,有无惭僧。夫真实名胜义,清净名世俗。非胜义则世俗不尊,非世俗则胜义无寄。故应真大士,地上菩萨,每现身世俗中。不但同修清净,亦且混迹无惭。所以警肉眼凡夫,令知僧相不可忽也。是故为僧者,应善自料简,诫无惭、哑羊之行,由清净而进真修。供僧者,应一切恭承,视哑羊、无惭之俦,如真实之偕净侣。然後触目所遇,罔非胜田。职此之由,感贤格圣。傥心生分别,虽供五百罗汉,不如值一凡夫僧矣。象岩开士,欲置僧田百亩,历三祀未成,因询余所以难成之故。予为屈一指曰,僧田置,必代得善继,否非废则私。又为屈第二指曰,一亩半亩人畏不前。又为屈第三指曰,庵田不遍十方,狭且陋。开士憬然曰,然则当如何。余曰,莫若放开怀抱,直下消豁,普化若腴若瘠之人,等供在彼在此之众。一文一粒,总投胜田。杜未来愚人私废造业之愆,开现在是人多寡随心之善。驯致之数奚止十万八千,地奚局江左浙右,时奚限三载告完。念念中普与法界含识供养法界僧宝,尽未来际,无有疲厌,一一檀那,一文一粒,悉能遍供一切僧伽。一一僧伽,一齿一颊,悉能遍受一切供养。论施福洪纤无碍,论受用凡圣交参。只此现前日用,的是普贤所行境界。其谛信力行之。
募刻校正梵本诸大乘经疏
窃观初祖传道,棱伽印心。五叶流芳,金刚证悟。盖真能解脱文字者,方为寂灭言辞也。西来大意不明,东土群儿失眼。以魔说而拟解佛冤,以不通而妄称不立,自他俱误,宗说两伤。嗟乎,昔日欲豁醒沈酣,祗贵点开生面。今日欲力振时弊,必须率由旧章。譬如为圣为贤,舍六经四书无准的。成佛作祖,唯大乘经典为司南。顾法道陵夷,淆讹匪一,不但不能如教起修,抑且不能善解义趣。不但不能善解义趣,抑且不能校正文言。如梵网戒经,僧徒传诵,而错谬尤多。金刚般若,举世受持,而增损愈甚。法门衰替,有自来矣。呜呼,末世行人,根日钝,障日深,空腹高心,盲修瞎炼。既同夜即之诮,且落无闻之殃。非具总持者,校其差迟,正其文义,何以开发妙解,策进真修也哉。莲洲居士觅此诸经,校正善本,手书重梓,用广流通。诚希有良缘,最胜法喜也。大心缁素,感深今昔者,其蚤暮速成之。
化铁地藏疏
洪钟具无边音性,一击而顿彻铁围。地藏圆同体大悲,瞻礼而顿蒙与拔。幽冥之觉悟可期,现在之障缘宜转。灵峰心怀礼公,既已铸钟打钟,复思是像作像。虽丹青刻画,咸皆性同虚空,而炼就纯钢,可表坚固不坏。四德非尘,藉一尘而圆显。三身无像,即影像以妙彰。寄语高贤,共行檀施。助铁者,如正因心发,法身妙果可登。助炭者,如了因心发,般若光明可悟。助食用者,如缘因心发,解脱神通可基。从大士而发其心,正是全性起修。由众信而成此像,正是全修在性。如是事,如是理,如是因,如是果,真语实语,谛思谛行。
五蕴禅人掩关化供给疏
从古学人,未有不拨草瞻风,广参博访者。未闻枯守一室,能坐进此道也。然具眼乃可参方,力学方能具眼。顾力学之法,或决择於师友,或藉境以炼心。至若咿唔一室,又力学之变局也。五蕴禅人拟闭关习教律。从关转关,在禅人决当,由世界而忽悟。对治之益,因事成事。在善信正可借外护而密操教授之权,直待翻转关捩子时,方信自他功德,皆不诬矣。
涵白关主礼忏持咒募长生供米疏
迷真起妄,谁不造业。业有轻重,果报随之。於中转重令轻,转轻令尽,独赖有忏悔一门耳。重业而能深悔,业遂冰消。轻罪而不革心,终成定业。故经叹二种健儿,一不作罪,二作已能悔。不作罪,固是稳当。作而能悔,悔力若深,弥称勇健。三世诸佛,始从名字初心,极至等觉後际,罔不以五悔为进修方便。当知作法忏,能灭业障。取相忏,能灭报障。无生忏,能灭烦恼障。三障圆灭,三德圆成,三身圆显,直捷痛快。所谓屠刀放下,便成佛也。涵白开士,痛念前非,善思补过。拟掩关普为法界众生,改往修来。当知甫发此心,定业已转。予为授大悲心咒行法,并授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总为净除根尘习气种子之良药,勤行之六时不缺,一心不乱,则自度度他,法皆具足。勿忧助道乏缘也。人谁不有无量业,谁不欲与真实行人同入忏摩清净海中。随喜一法,无俟他人劝也。
玄素开士结茅修止观助缘疏
教观之道不明,天下无真释。如学思之致不讲,天下无真儒也。儒之道在尽心知性,故笃行一事,必在学问思辩之终。大易略思辩,益以宽居。宽居即思辩异名也。以其心领神会,故曰宽以居之。以其善巧决择,故曰慎思明辩。圣学渊源,必须向此关透去,方无卤莽灭裂之虞。佛道以见性明心为指归,以信行法行为方便。信行秉教,岂废观心。法行观心,岂容离教。是以西天诸祖,无不贯通三藏,深入诸禅。南岳天台,弘通般若法华,亦未尝不以观心为要。目足并运,入清凉池,否则钻他故纸,终招说食数宝之讥。冷坐蒲团,未免暗证无闻之祸。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也。法流东土,门庭渐岐。立法者本属一时救病权宜。展转相传,遂成水火。宗教相非,性相相角,台贤相排。原其故则各是,执其辞则并非。而又教下之人,罔思修证。宗乘之士,多落险途。致令行果无成,教道几熄。惟台岭一宗,始从智者章安,中历荆溪四明诸老,近复得妙峰幽溪诸大师,相继而兴,教观双举,信法两被,故能超贤首慈恩诸教之观道寥寥,亦胜曹洞、临济等宗之教法贸贸。东南一丝,信可系佛法九鼎於不坠。末世津梁,舍此安从邪。玄素开士,儒林隽雅,忽悟无常,顿从剃落。依栖台岭,足不出幽溪之户者数年。抱病参求,晨昏不废学问思辩之功,可称弗得弗措者矣。笃行一事,今正是时。拟遵如来顾命,以头陀行,住阿兰若。但欲正修,先须方便。五缘之内,四事为先。是在有志为真儒者,助成此真释事业。余每谓非真释不足以治世,是以一切三宝,常能拥护世间,而真儒亦足以出世。是以一切有道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常能忆持佛嘱。具正眼者,必能深达此意,知世间福田有在矣。
刻占察行法助缘疏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作善降之百祥,作恶降之百殃。因果报应之说,未尝不彰明较著於世间也。但儒就现世论,未足尽愚者之疑情。自释典入支那,备明三世果报,益觉南宫所悟,及孔子尚德之称,事理不诬。然三藏权诠,只明因缘生法,未直明因缘无性。故云,佛能转一切业,不能转定业。逮大乘会中,始广明格外深慈,建胜异方便。依万法唯心、缘生无性之理,设取相无生二忏,以通作法之穷。然後罪无大小,障无浅深,依教行持,悉堪消灭。如赫日当空,霜露顿收也。昧者谓重罪许忏,开造罪门,盖不惟罔识佛菩萨之弘慈,亦岂知儒者之了义。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盖明示人以自新之端矣。夫罪有重轻,事非一概。世法不能治,佛法治之。作法不能治,取相治之。取相不能治,无生治之。则究竟离苦解脱之法,不得不归功佛门。又不得不归功观音地藏诸大士也。观音应十方世界,尤於五浊有缘。地藏游五浊娑婆,尤於三途悲重。如父母等爱诸子,而於幼者及无能者,尤所锺情。此占察善恶业报经,诚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坚净信菩萨殷勤致请,释迦牟尼佛珍重付嘱。三根普利,四悉咸周。无障不除,无疑不破。三种轮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达理。二种观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尝执理废事。又复详陈忏法,即取相,即无生,初无岐指。开示称名,观法身,观已身,顿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说种种巧便,不违实理。此二卷经,已收括一代时教之大纲,提挈性相禅宗之要领,曲尽佛祖为人之婆心矣。予依经立忏,程用九居士捐资,并募善信助成之。此正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之极致也。谁谓学佛非儒者分内事哉。
万钵缘疏
一滴水耳,龙得之为云为雾,普洽寰区。其功果在水邪,在龙邪,抑非水与龙之功邪。谓功在水,则均此一滴,胡遇曝炙而遂乾,渴人饮之不润其舌。谓功在龙,则置诸高原,尚不免热砂之痛,宛转之苦。谓功不在龙与水,胡二物相遇,遂得相成,龙既不可思议,水亦不可思议。噫,此可悟法界妙理矣,而更可喻修证要门。盖水犹福也,龙犹慧也。水龙之性,即真如法性也。傥水性非真如性,本不能周遍法界者。纵遇真龙,岂能令其腾波涌浪。傥龙性非真如性,本不能神明出没者。纵遇真水,岂能令其变化飞腾。惟以称性之龙,御称性之水,龙灵而水亦灵。以称性之水,得称性之龙,水妙而龙更妙。福慧二途,亦复如是。修福不修慧,福则有漏,有为,有分剂,有穷尽。修慧不修福,慧则无光,无焰,无力用,无庄严。惟以称性之福,资称性之慧,如得水之龙,虽小亦不可欺。称性之慧作称性之福,如遇龙之水,虽少亦不可尽。而福慧二轮,又以同一法性故,皆不可思议。傥一尘福聚不等法界,胡能使二钱微供,顿超匿王四十里灯。傥一念真明,不彻全体,胡能使一放屠刀,便预贤劫千佛大数。是以修慧必须真,莫类蛇虺之不能腾驾。修福不须择,莫如海鳖之但夸水多。然慧门严真伪之辩,取舍贵精。福门融大小之岐,随缘愈妙。所以出家三学,讨究归於师友。日用四事,供膳托於檀那。师友必择而後精,檀那必等而後普。欲行等慈,诚莫若万钵缘之设矣。人输一钵,为力甚易。集众成万,为福甚多。如一室中具足万灯,一一灯明,各遍室内。当知施一钵者,即已圆具万钵功德,又况灯灯相续,焰焰转明。熟食除暝,功遍一切。宁止万钵功德而已。多亦法界,少亦法界。少法界故,一钵不必愧其薄。多法界故,无数钵不宜见其奢。古人云,善人行善,惟日不足。华严云,十大愿王,无厌无足。请於此法性海中,兴大法云,注大法雨,滴滴总归大海。莫问斯水何来,亦莫问斯水何去矣。
蕴空精舍募建华严阁疏
法流震旦,经帙琳琅,最富莫若华严,最简莫若心经。究其指趣,广略互收。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一语,人皆知之,未审以何为照也。若照以邪慧,谓死後无相为空。照以声闻般若,则六分推析,觅我了不可得为空。照以缘起般若,则体虚无性如幻如梦为空。照以不共般若,则二边叵得离过绝非为空。惟照以甚深般若,则色等诸法,全即法界,体绝纤尘,量穷横竖。遍具遍含,无障无碍为空。依此修观,则法法随心,名观自在。尘尘圆具,亦名普贤。妙智融彻,亦名文殊。大慈普覆,亦名弥勒。法身真常,亦名毗卢。上中下三部华严,一语可蔽。巍巍宝阁,焕乎在心目间。何俟谋诸土木邪。然华严六相明宗,不有坏之,孰成之。不有别,孰彰其总。不有异,孰显其同。则土木一案,正十玄门所谓托事表法生解也。惺凡,请以此自惺惺他。
海灯油疏
劫初人有身光,不假日月。身光渐减,日月出生。而日月有时不照,则继以膏火。此膏火功德,不惟等於日月而已。日月属悲田,灯火供养,悲敬双具。又况地藏大士,以无缘慈力,同体悲心,示居九子峰头,遍救尘沙含识。肉身灵塔,四海归依。由是有海灯之供。当知一茎光照,全彰自性妙明。缘善既孚,正了同显。傥谓是事相是尘缘无关修证者,则离事谈理,离境觅心。理若龟毛,心同兔角。谁与万善庄严成两足果哉。昔有盗寺物剔佛灯者,尚感多劫身光之报。况以好心施供,藉大士慈悲,俾焰焰普烛幽涂,方将续如来慧灯,耀法界宝炬。若自若他,同开长夜幽关。又岂止生死中乐报已邪。请速发心,毋贻後悔。
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
予每谓地藏本愿一经,当与八十一卷华严并参。华严明佛境界,称性不可思议。本愿明地狱境界,亦称性不可思议。一则顺性而修,享不思议法性之乐。一则逆性而修,受不思议法性之苦。顺逆虽殊,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也。一念迷佛界不思议性,则常寂光土,应念化成刀山剑树炉炭镬汤。一念悟地狱不思议性,则泥犁苦具,应念化成普光明殿,寂灭道场。迷悟虽殊,性德无增无减,又一也。然性德虽无增减,非逆顺不属迷悟。而迷之为九界逆修,遂感分段变易二死苦报。悟之为佛界顺修,遂成菩提涅槃二种转依。迷为三惑,悟为三智。逆修为十恶五逆,顺修为六度万行。生死为三界四相,转依为三身四德。苦即法身,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谚谓推人扶人,只是一手。赞人毁人,只是一口。大佛顶谓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讵不信然。然则芙蓉九朵,信可与华严九会同其表法。岂谓地藏本愿经,仅谈地狱因果事相而已。况华藏世界,安住大莲华中。如来成道,亦坐宝莲华。而优罗波头摩等地狱,亦复名青莲华赤莲华。可见一名一喻一事一法,皆悉具足十界。在当人迷悟顺逆何如耳。不思议法性,体非群相,不碍诸相发挥。又奚间於地狱及寂光哉。愿诸开士,率诸檀越,即以此为顺修因缘,开发正悟,则铁围两山,即是金刚菩提道场,无令火焰幻作金莲。斯大妙矣。
九华山营建众僧塔疏
福田有二,曰敬曰悲。敬田以田胜。悲田以心胜。供舍利而福等虚空,敬田也。泽及枯骨,万世称为仁主,悲田也。一田功德,已不思议,况悲敬具足者乎。夫罗汉四果,证入无生,永离我执。既入涅槃,不爱枯骨。凡夫比丘,未断思惑,傥尸骸暴露,则神识不安。神识不安,可悲也。堂堂僧宝,可敬也。矧凡圣莫测,神圣渊府,龙蛇混居。安知肉眼所谓凡僧,非即大士曲示乎。是故随供一骨,罔不具悲敬二田。九华为天下第一名山,乃荒原暴骼,悚目伤心。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经怀。适有众耆快为鼓舞,不揣陋拙,倡作先声。其有见闻随喜,无论若缁素,若少若多,既投最胜之因,必克无上之果。敬则成佛道而有余,悲则度众生而无量。系以偈曰,僧相堂堂,福德之海。纵令朽骨,福性奚改。起塔供养,应至梵天。况复丈许,讵云不然。大士示形,遍在生死。青淤朽骨,黄金锁子。弹指合掌,的的真因。谁为证佐,妙法华经。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三
- 上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四
- 下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七)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