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二
卷第七之二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二
题跋二
贝林师书大佛顶经跋
予闻贝师善梵书,为芥庵凡夫诸友所钦。适沈甫受示师手书大佛顶经,每书一字,必致一礼,精诚端楷,千古罕见其俦。至梵文及明王像,不异五天亲授。盖真得诸定中,非聊尔也。师栖神安养,誓愿弘深。示寂茶毗,骨皆五色。甫受专修净业,与师臭味最合,故得手泽最多。呜呼,世藐教乘,薄净土,安得如师者以主之。又安得人人如甫受者,而得其所主也。
题玉浪施茶册
性水本然,周遍法界。随心应量,或为镬汤沸(犀-牛+水),或为脓血清泉,或诸天甘露之药,或净土八功德水,皆循业现,非因缘,非自然性也。夫性真既举体随心应量矣,则凡镬汤八德等,何非本然周遍法界乎。而遍计情执,横於性真中,分水,分火,分寒热,饥渴。故诸佛权智随情,不与世诤,因寒热而温凉之,因饥渴而饮食之,因所见水火而调济之,遂开施食,施茶种种法门。只此法门,有昧因果者,又出三涂法界。著相计我者,出修罗法界。勉为善者,出人天法界。了本空者,成二乘法界。深入缘起广演行门者,成菩萨法界。通达实相无入不自得者,成诸佛法界。虽依此法门,具出十法界已,仍於事相不增减,亦於法性不增减。是故不变常随缘,理具还成事造。随缘常不变,事造还该理具。是故能施所施及受施者,悉具两重三千。此所谓三轮体寂,缘起无生,三千无性者也。岂离现前日用,别有向上一著哉。玉公作此不思议法,徵文於蕅益旭子。旭为拈曰,不了则受此茶者,堕阿鼻地狱,施此茶者,亦堕阿鼻地狱。了得则施者成无上菩提,饮者亦成无上菩提。虽然,此犹迷悟情量边语。毕竟超情过量不属迷悟,又作麽生。不妨借赵州老婆舌头,徐徐答曰,吃茶去。
憨大师书唐修雅法师听法华经歌跋
甚矣,心之妙也。三世佛依此成道,十二类依此轮转,山河日月依此幻现,文字音声依此发宣。心不可以言语形容,然言语未尝不即心也。随一一语,必揽心之全体大用。然尽未来际,演无量言语,亦不罄一念心之妙也。人各具妙心,得释迦老子法华妙经,庶几注脚。法华妙经,得修法师听法妙歌,庶略赞扬。此歌绝妙好词,得吾憨翁绝妙手笔,庶称二绝。世有不知自心妙法华妙及此歌之妙者,但珍憨翁妙笔,日夕玩之,安知不因字知歌,因歌识经,因经悟心也哉。然则妙字,妙歌,妙经,无不从妙心流出,无不还归妙心。谁谓心外有法,法外又别有心也。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於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傥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於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於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唐氏女绣金刚经跋
世之绣花鸟者,曰绫与线也,手也,心也。以美绫,细线,灵心,妙手而绣花鸟,则花鸟矣。转而绣般若,则般若矣。谓般若与花鸟异,绫线心手果且有异乎哉。谓花鸟与般若同,升沈苦乐果且有同乎哉。以美绫细线绣花鸟,犹云法身流转,名众生也。即以此绣般若,犹云苦即法身,为实相般若也。以灵心绣花鸟,犹云菩提即烦恼也。即以此绣般若,犹云烦恼即菩提,为观照般若也。以妙手绣花鸟,犹云涅槃即生死也。即以此绣般若,犹云结业即解脱,为文字般若也。夫三般若只在一转关间,而绫线不转,心不转,手不转。谓转三障为三德可,谓即三障是三德可。六祖所云但转其名,无实性也。使无绫线,无心手,不可绣般若,亦岂可绣花鸟。谓花鸟非美绫细线灵心妙手所成,吾不信也。知此则蛣蜣六即,思过半矣。唐善女,所见金甲神,即自心所具执金刚神。乃彻悟此心,三般若无二体,而以同体大悲愿力,护此文字般若,令法界众生,因斯起观照,而证实相者也。览者信唐女之感应,便可信自心感应。信自心感应,便可信感应即非感应。非感应则无所不感,无所不应。是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谓感应道交难思议,是究竟般若,是究竟花鸟。
去病公书大佛顶经跋
如来藏不变随缘,举体为善恶。善恶随缘不变,举体即如来藏。如日出天下明,日没天下暗,虚空随明随暗,非明暗能增减也。去病公因一念迷而破犯,今一念悟而力疾书大乘,日已出矣。心性依然无恙,请勿更疑,则更不迷暗矣。
四十八愿卷跋
大般若云,恒沙菩萨,发无上心,或一二得不退者。盖无善巧方便,虽多劫勤行六度,不免退堕声闻辟支佛也,况不能勤行六度者乎。然法华云,若闻一句一偈,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又何也。须知法华乃原始要终之论。纵堕尘劫,後必成佛。以无人出佛性外故。而大通佛时结缘众,今有住声闻地者,乃至未来声闻弟子,犹十六王子所化。则般若所明退堕之多,读法华而益验矣。夫一闻佛名,毕竟成佛。退不退迟速天渊。然退堕之缘,在一时耳。乃流转五道,动经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劫,受无量苦。试一深思,能不寒心丧胆也哉。释尊成道,以佛眼观过去同发心者,或在三涂,方婴剧苦。或在人天,正耽欲乐。或生色无色界,固守痴顽。或证声闻辟支,保空滞寂。嗟嗟,与释尊同发心者,尚尔稽迟。从王子初结缘者,何疑久坠。吾人旦夕稍有病苦难缘,尚觉难忍。乃甘一念之错,招长时头出头没之殃,岂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者哉。何谓善巧方便,般若明观一切法空,度一切众生是也。观一切法空,何名利之足萦怀。度脱一切众生,何苦行不能黾勉。观空不度生,堕二乘地。度生不观空,堕爱见慈。况恣我慢并无世慈。贪利名并障偏理,一芥翳天,一指蔽目。摩尼愿宝,长隐淤泥,甚可惜矣。然一芥一指,亦何难撤,不肯撤耳。果念念缘此愿王,不负初心因地,杲日当空,雾霭消灭。法藏比丘所以速成正觉,由此而已。
张兴公乔梓梅花咏借题
予少酷嗜梅实,噉辄数百,然竟不知梅花丰韵也。今齿力渐衰,而谈说醋梅,口中水出,态犹如故。且知梅花清芬逸雅,岁寒独秀,其见赏於高人才士又如此。嗟夫, 噉其实,不知其花。知其花,不复能嗜其实。窃怪夫今适知花咏花者竞出奇调,向久嗜实咏实者,曾无一人也。昔世尊以莲花巧喻妙法,天台大师以权实义释之。为实施权,如为莲故花,意在於实。开权显实,如花开莲现,意须於权。噫,昔嗜实无咏实者,病在不施权。今知权而多咏权者,功在於能忘实乎。顾权实之不易辨也甚矣。为实施权,则权外无实。是故执权为实者非也。泥权为权者亦非也。开权显实,则实外无权。是故离实求权者非也,舍权谈实者亦非也。今天下有谈实者,大似说梅止渴,曹瞒伎俩已耳。夫以梅为梅,不若以非梅为梅也。以非梅为非梅,不若以梅为非梅也。梅一恒河也,恒河一梅也。舍鱼龙人天所见,固别无一河。舍诸君子所咏,岂别有一梅哉。诸君子各咏梅花,自是梅花各铺天币地矣。兴翁之沈毅,僧持之颖拔,复从而後先赓之。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复问不相容者,斯之谓与,斯之谓与。诸君子既借梅花,各写所欲言,予借借而戏为之题。
法华会义自跋
呜呼,圆顿妙法,旷劫难逢。繄我愚蒙,何缘幸遘。每一披阅,恍若夙闻。岂非普贤威力及释迦守护之功邪。智者大师,不可复作。後贤坚执,斗诤滋生,圆融绝待,法门几成彼此是非情见。弘之者,城堑益高益深。望之者,疑畏日新日盛。耳闻目击,扼腕痛心。不揣疏庸,聊为介绍。举笔於己丑十一月初五日。甫成一序,病卧半月。至十九日,方得勉强从事。旦夕孳孳,手不停书,目不停阅。腊月二十六日,仅完会义八卷,歇节三日。庚寅元旦随试笔,又历一月告成。共计会义一十六卷,足运心力六十八日。嗟嗟,古人一炷香,朗诵华严一部。旭也钝,矻矻乃尔,可嗤矣。然诱接初学,令得渐悟法华实相,不终按剑,亦不望洋。则释迦普贤,及与智者,必愍旭之钝置,而益鉴旭苦心也夫。
占察疏自跋
忆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温陵徐两海,法名弘铠,说此占察妙典。予特遣人往云栖请得,展读之,悲欣交集。癸酉冬依经立忏。乙亥夏讲演分科。是时即有作疏之愿。病冗交沓,屈指十五年来,梵网,佛顶,唯识,法华皆已注释,独此夙愿,尚未填还,可叹也。今庚寅年,阅世已五十二岁,百念灰尽,偶同志数人,仍来结夏北天目,究心毗尼。予念末世,欲得净戒,舍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涂。爰命笔於六月朔,越十四日成稿。输一滴以益大海,捧一尘以培须弥,虽无补於高深,庶善钻於乳酪,公我同志,共享醍醐。
菩萨戒本经笺要自跋
予述梵网合注,已将此经所有开遮持犯,尽会入十重四十八轻矣。比因黑白月诵此本,有坚请笺释者。予恐犯重繁过,辞之再三。更请曰,末世钝根,或不能遍阅合注。若不令诵者略知大意,岂不犯无知罪乎。於是勉笺其最切要处,以便初学。若夫菩萨比丘,自应学大小律藏,即菩萨沙弥及优婆塞,亦应广学大乘经律。岂容守此一滴而弃大海哉。
金刚经跋
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盖无住,正所谓应住。生心,正所以降心也。而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以凡外不生出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弘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唯菩萨不住六尘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义住,亦名住於佛住。试玩经中劝生心处,不一而足。如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又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又云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乃至於法不说断灭相等,而中间一处,直云应生无所住心。由是观之,若不生心修六度,则住断灭相矣。故余尝谓此经,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文字为用。旧云无相为体,无住为宗者,非也。
题画
见山忘道,古人所诃。况著意描山水,作古董玩具邪。画者求者,各领三十棒。虽然,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果然会得,一切法趣画,坐画道场,转画法轮,度画人物,证画佛像。则予三十棒,便是普贤广兴供养矣。
题邵石生集陶近体三则
古今奇绝诗文,无非各从良知变现。而昧者以为定属古今,不知皆吾自心影也。故为诗文所用,不能善用诗文。此集真善用陶者乎。虽曰陶诗,实邵影耳。戛玉敲金,非以其工也。熔凡铸圣,非以其才也。苟壅其血脉,臂不能使腕,腕不能使指。况身外物乎。苟达其性情,龙可豢,虎可驯,况诗句乎。虽然,龙虎特易伏耳。不善用诗句,则诗句之怒,殆有甚於龙虎者矣。
邵非不知自律也,集陶者忘其自也。邵非不知仍陶也,为律者,忘其陶也。忘自陶亦自矣,忘陶自亦陶矣。天下有不忘而能用者乎。手忘故持,足忘故履,目忘故视,口忘故语。庄子云,鱼相忘江湖,庶几近之。夫忘其用,乃为大忘。亦忘其忘,乃为大用。邵君其当进於此乎。
题铁心桥册
大佛顶经明众生色阴,不过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夫妄想谓之坚固。则非坚固明矣。是以山可移也,海可竭也,金石可令流也,世界可坏空也,乃至虚空可消陨也。何有於区区一桥者乎。桥有铁心,犹人肉团耳。铁尚可盗,则肉团可易夺,益不难矣。肉团一期质碍,尚不难易夺,则缘影之乍生乍灭者,尤不难矣。是故缘影非唯不是真心,亦复不是妄想也。夫妄想者,无体无相,无方无所,而遍为五阴作本者也。是以虽甚不真,亦甚难夺也。众生无始以来,用此妄想,牢不可夺,唯佛能不夺而夺。所谓令其妄想作佛,妄想念佛,唯以不可夺之妄想,即令还念不可夺之本性,此所以为究竟坚固首棱严王三昧也。傥舍妄想,别觅真心念佛,何处更有真心可得。傥以不念为真,则又堕在空散消沈,及枯槁妄想窠臼中矣。故曰,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也。若以妄想心,炽然念佛,是谓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题之庵冻云图
经明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夫心既举体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矣,更唤何者为心,又唤何者非心。故心也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者也。然唯变所适,而终不可变也。宣圣有得乎此,知此心性,不唯不可目为器,亦复不可目为道,但云智及之,仁能守之而已,知之,好之,乐之而已,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而已。学而时习之。学之,问之、思之,辩之,行之而已。
涉江居士目其庵曰之庵。问庐山静主湛公曰,如何是之庵景。公曰,衲曩住仰天坪,云冻於山腰,雨霈於山足,日朗於山顶。其之之变态乎,涉江喜,遂图之。予曰,吾人介尔一念,顿具十界,百界,千如,理具事造,无余无欠,炳然齐现,而无事安排也。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如是。如心法,一切色法亦如是。如实法,一切假名亦如是。是谓之庵,之冻,之云,之笔,之墨、之纸,之腕,之主,之客,之缁,之素,之能,之所,一一无非之之全体大用也,五眼不能尽观也,五耳不能尽听也。无之而非庵,无庵而非之也。湛公,涉江各各大笑,而以之图,归於念之,佛之子若。
恒正上座受持朱元介所书经跋
世之宰官,略有五类。一乘大愿轮,上弘下度。此已悟无住生心之旨,能普门示现,恒以八大人觉,自觉觉他者也。二己有省发,未断习染。一念之误,偶堕洪福,仍能不忘本因,在欲思脱。山谷东坡是也。三夙向三宝,植福根深,今享宰官,虽未顿悟心源,而极力弘护。陆五台是也。四宿为苦行僧,道眼未明,尘心未断,见荣贵境,深生欣慕。虽乘苦行善根,遂获如愿,而纵恣五欲,不能自拔,则朱元介是也。五本不信三宝,因信福善,获宰官身,往往自高自大,不知皈依奉持戒品。其仍行世善者,复受修罗鬼神杂报。若恣行诸恶者,永堕三涂而已。大集会一切菩萨,向世尊痛哭流涕,发大誓愿,未证无生法忍已前,恳佛加护,宁堕地狱,不为王臣宰官。盖深见富贵过患,堕落十不啻九,升进百无其一故也。嗟乎,富贵浮云耳,何能陷人。朱元介之陷溺,不在为状元时,在为匡山老僧时矣。然陷溺中,犹能书此法宝,所称食少金刚,毕竟不消者,非邪。此经谓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元介能知此义,将错就错,就路还家。富贵陷溺之涂,何异普门示现之像。惜元介往矣,予为跋所书经,聊作未来得度因缘。所愿後之阅是经,见是跋者,未为宰官,勿欣其荣,蹈其覆辙,已为宰官,急用此为殷鉴,早图就路还家可也。恒正上座,日持此经,兼念阿弥陀佛,专求净土,岂有误堕之惧。恒公不堕元介覆辙,元介必随恒公登乐土矣。予损己利人,未阶一心不乱,独宰官窠臼,勘破已久。将来必与恒公元介共晤言於珍池宝地。记取今日此语,共印之世尊大士,何如何如。
题乐愚尊宿付嘱朱本莲十八高贤卷
出家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念佛又极圆顿事,非寻常禅教律师所能也。远公髫年,文名藉藉。出家後结社东林,天子不能屈其节,真万古高蹈。无怪乎十八高贤,同心宗仰。而陶谢名士,仅曳裾门外也。後世释氏之学渐衰,禅讲律师,无不仰一二宰官,售知人世。呜呼,以视远公何如哉。已巳秋,曾晤乐愚尊宿。观其棱棱骨气,犹有先辈风。较近时龌龊寒酸,及趋炎附势者,胜百千倍矣。公有志中兴莲社,从匡山携得此卷,不付缁门徒辈,独付朱居士本莲。或深见缁门无可付嘱,而居士素有出尘志。又二子皆先薙发,三人中有一人焉,能脱时流恶习,复振远祖家风者乎。
余一素居士楷书华严大典跋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直显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性也。心性体无对待,故大。相无欠缺,故方。用无边涯,故广。心性本无不觉,曰佛。本无不含,曰华。本无不显,曰严。众生迷此,枉受轮回。如以大千经卷,闭微尘中。诸佛菩萨悟此,得大解脱,如剖微尘,受用大千经卷。是以正觉初成,海印炳现。十会不离刹那,一处顿周刹海。重重无尽,似帝网明珠。法法互融,若秦镜涉影。随举一字,悉具六相十玄。苟悟片言,必彻千如百界。圆融行布,分之而愈合。事理性修,混之而愈著。吞教海之万流,混同一味。派禅源之涓滴,广注百川。故龙树始谓利根,自许超佛。既睹龙藏,不觉丧吾。况末世之諓諓者邪。迩年周籍湮埋,诸侯僭窃,甚至陪臣执命,全未闻礼乐影响。窃为大言欺世曰,善财五十三参,正眼看来,未免刺首入胶盆。超脱汉子,那得有如许落索。噫,此野夫吃脱粟饭,笑傲王公,宁止夜郎王而已。一素既能庄严此现前一念,华严性海,岂有不直下承当,又岂有得少为足哉。
西有寱余自跋
戊子幻寓叶园。名漫寱。为西有寱余,盖虽念念思归乐土,而利人之梦仍未忘也。己丑秋。归卧灵峰。庚寅冬辛卯夏,复鼓唇祖堂长干两地。逮壬辰秋,波旬效力,助破梦中利人之想。萍漂吴水,楩泛吴波,寱语从此息矣。此後如孤云野鸟,虽同在无明长夜中,别是一番幻梦。纵有啼笑,不容复续此编。
较定宗镜录跋四则
圣贤示现出世,觉悟群迷,不得已而有言。言此无言之旨,即文字非文字,不离文字而说解脱,岂非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本非一异,并别可思议哉。永明大师,相传为弥陀化身,得法於韶国师,乃法眼嫡孙。宗眼圆明,梵行清白。睹末运宗教分张之失,爰集三宗义学沙门於宗镜堂,广辨台贤性相旨趣,而衡以心宗,辑为宗镜录百卷,不异孔子之集大成也。未百年法涌诸公,擅加增益,於是支离杂说,刺人眼目。致袁中郎辈,反疑永明道眼未彻,亦可悲矣。予生也晚,不遇先辈宗匠,但留心已躬下事,已三十余年。又时寻了义至教,颇窥一线。阅此录已经三遍,窃有未安。知过在法涌,决不在永明也。癸已新秋,删其芜秽,存厥珍宝。卷仍有百,问答仍有三百四十余段,一一标其起尽。庶几後贤览者,不致望洋之叹,泣岐之苦矣夫。
西土诸祖,宗说兼通,故能续佛慧命,普利人天。此土如北齐南岳智者杜顺,未尝不以禅关为本。达磨六祖,五宗诸老,未尝不以圣教为印。断未有师心自是可名禅,算沙数宝可名教者也。降至唐末五季,禅教相非,性相角立,台贤互讪,甘露反成毒药矣。永明大师於是乎惧,爰成宗镜百卷,以诏後人。虽被法涌杂糅,然具眼者观之,金沙可立辨也。如百两真金,投以十两鍮石,顿失光彩。一斛白粲,投以数升稗谷,遂觉芜薉。苟去其鍮稗,金之光彩如故,米之精粹不改也。嗟嗟,後贤未获差别法眼,慎勿於先圣著作,妄事增益也哉。予手点此录,於今四遍。每寻讨必有新益,实是观心之助,断不可作世间文字道理会也。虽然,愁人莫向无愁说,说向无愁总不知。俟之子期而已。
古人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盖至言也。自禅教分门,佛冤魔说遍海内,非古佛现身,实未易救。细读宗镜问答引证,谓非释迦末法第一功臣可乎。然唯彻悟无言之宗,乃能曲示有言之教。今人须藉其言,以契无言,始不死於言下。傥直以是为宗,而不知离指得月,纵解悟了了,仍是三世佛冤耳。昔宋太祖欲伐江南,後主遣一辩士谒见曰,江南事陛下如事父,奈何以父伐子。太祖日,父子异居可乎。辩士愕然,无以为对。噫,读宗镜不悟心,吾恐遇阎老时,其为愕然者多矣。然设使弃而不读,又何异因噎废饭也。
教下人不肯坐禅,与坐禅人不肯学教,虽其师匠之过,亦由人未发真正大菩提心也。夫大菩提心,未有不知痛为生死大事者也。果为生死大事,安肯以文义相封,以暗证自守乎。如欲至长安,口必诹道,足必不停。诹而不走,终不能到。走而不诹,必遭岐曲。今之封文义者,何异诹弗走,守暗证者,何异走弗诹邪。呜呼,以是求出生死,成无上道,难矣。宗镜一录,既示厥道,复加痛策,可谓彻底慈悲。设复借之以资谈柄,是犹据榻看皇舆考及长安志,广向村侬夸说途中都中诸事,非不可惑动愚夫。吾恐一遇曾到长安之人,必不胜懡(愉-俞+罗)者矣。
裂网疏自跋
起信论者,佛祖传心之正印,法性法相之总持也。如来以大乘阿毗昙付弥勒,摩诃般若付文殊。般若破执有而显妙有,毗昙破恶空而显真空。一音所宣,曾无异旨。佛灭五百年後,异见滋生。马鸣大士,应佛悬记,重兴正法。始则示为计我外道,後乃广显二空妙宗,作无我大师子吼,破凡外二乘偏执,宗百洛叉大乘经典,造略论,申畅一心二门。即生灭而显真如,收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即真如而辩生灭,阐毗昙幻有不有之玄诠。厥後龙树依般若而造中论,还以空义成一切法。护法依毗昙而解唯识,还以幻有显二种空。故知马鸣龙树护法三大菩萨,同契佛心,无稍乖异。奈何依文解义,泥名相而昧旨归,伐异党同,竖门庭而坚斗诤,谬谈圣旨,错解真乘,千百年来竟同长夜。哀哉末叶,诚可痛心。旭业障深缠,未登正位,夙因微善,游刃圆宗。客岁尽散学人,志图修证。今春入新安,寓歙浦回龙,窃解兹论,凡十一日草疏成。是役也,上藉诸佛菩萨马鸣大师加被力,略无疑滞。又赖允持循法主外护,无他缘。至於性相关头,种种问辩,则戒子坚密时公之启予者多矣。
吴大年居士书法华经跋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非不能到也,於无人中,妄计有人,所以终日行而不自觉也。苟达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则微尘刹土,十世古今,总是一部妙经。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经行及坐卧,又何能到不能到之可分别哉。灵山会上,深叹一念信解,及受持书写功德,非虚话也。大年居士,书妙典至三部。孙粲如珍藏供养。蕅益道人展阅随喜。到邪,未到邪,勿措思议可也。
书吴孟开居士泊岸卷後
分段为此岸,则有余无余二种涅槃为彼岸。变易为此岸,则无住大般涅槃为彼岸。夫唯无住,则无所不住。亦唯无所不住,方成无住。故曰,不彼岸,不此岸,不中流而度众生。又曰,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审如是,何往非岸,何岸不可泊哉。是故不必问所泊何岸,第问能泊何法耳。以爱见泊,所泊无非生死岸也。以空观泊,所泊无非二乘岸也。以六度万行泊,所泊无非菩萨岸也。以甚深般若泊,所泊无非实相法界岸也。孟开之筑泊岸轩也,盖孝思也。有世间孝,未离爱见也。有出世间孝,空观幻度相应者也。有出世间上上孝,甚深般若是也。孟开斋戒已久,非甘为世孝者。由出世孝,遵出世上上孝,则是轩也,其般若舟乎。愿居士乘是舟,以佛度为桂棹,以佛行为兰桨,以诸佛洪名为高帆,以往生诸佛净土弘愿为迅风,则必与尊人同泊华池珍岸,然後尽十方世界,无非乐土矣。
书知足歌後
木必具火,遇缘乃发。心具般若,亦复如是。老病死生,皆发般若之胜缘也。愚夫习气重,善根薄,如湿木不能发火。唯往昔久种善根,生平惑业轻眇者。虽不见其勤修,而千年暗室,一灯顿破。读济翁知足歌,信矣。子孟开,笃信三宝。孙真信,幼而茹素,般若心灯,正未有艾也。锡类之义,孝慈皆然。吾深为之助喜。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二
- 上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三
- 下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七)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