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四
卷第七之四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四
疏二
募造敬字庵疏
娑婆世界,以音声语言为教体。故一一文字,皆佛祖慧命,圣学源流所关也。敬字即敬文宣至圣与迦文世尊。其开昏愦而培智种者,岂浅鲜哉。温陵为文献之邦,素称佛国。今者有敬字庵之设。此洙泗道源所濬,亦西竺心光所映也。人皆可以为尧舜。凡有心者,皆得作佛。请从事於斯语,则凡点画纸墨之委弃者,皆可见尧於墙,见佛於瓦砾矣。抑更有告焉,一切字纸断断可与六经三藏同观,而六经三藏断断不可与一切字纸同视。庵成请勒斯语。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必与正因同得究竟也。是以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普摄一切三昧。修此三昧,凡有三种。一者惟念他佛,二者惟念自佛,三者自他俱念。修虽有三,成功则一。一念他佛者,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专心注意而忆念之。或忆名号,或想相好,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无畏等现在胜德,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为念他佛。贵在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径登净域。如东林诸上善人,即其证也。二念自佛者,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於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如西天四七,东土六祖,及南岳大师,天台智者,即其证也。三自他俱念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如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如永明寿,楚石琦所修法门,即其证也。方便多门,归元无二。随行一辙,俱得到家。切勿疑虑,自隔要津。今净然沙弥栖心净土,兼以此法广化有缘,当知只此一念,便可作大势至法王子眷属。慎无自轻自屈。更愿见者闻者,深心随喜,共登莲籍。亦慎无自藐藐他,庶几同圆种智,而五浊可空也。勉之哉。
忍草沙弥化念佛疏
弥陀如来,以四十八愿,摄化十方。势至大士,以念佛三昧,游此世界。当知末世众生,舍净土一门,而求脱生死,不可得矣。佛法无多子,久常难得人。一时勇猛,不若终身无倦。所以慈云大师,示晨朝十念法门。飞锡尊者,阐一念得生妙旨。今忍草沙弥,发心普劝缁素,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惟十声,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将此饥餐渴饮工夫,用作宝地珍池左券。傥能一念中顿破无明,便超寂光净土。顿断尘沙,便超实报净土。顿断见思,便超方便净土。纵未断惑,五浊渐澄,佛光渐露,登同居净土,永脱轮回,固无惑矣。普愿见者闻者,於此便作东林胜会想,於一切登名莲簿者,便作十八高贤想。则一心普念三世佛,而念佛三昧了了现前矣。
建盂兰盆会疏
予观世出世至德要道,皆无有胜於孝慈者也。世间非孝慈,无以成圣贤。出世非孝慈,无以作佛祖。顾孝慈之名一耳,实则有四焉。养父母育子孙,令皆得欢喜者,世界悉檀也。前可继,後可传,令皆得生善者,为人悉檀也。顺几谏,严庭训,令皆得灭恶者,对治悉檀也。底豫允若,佑启咸正,令皆得入理者,第一义悉檀也。又一世之父母固然矣,推而极之,不有无始以来历劫生身之重恩乎。一家之子孙固然矣,扩而充之,不曰法界含灵皆犹吾赤子乎。是以儒者且尽其道於目前,佛氏并充其致於累劫。儒者且举其端於宇内,佛氏并穷其量於刹海。儒非故为拘虚,而佛非故为荒诞也。儒者引而不发,以示厥始。佛氏充无不尽,以究其终,不啻如金声玉振焉。所以自大法东渐,千有余载,达人高士,罔不会心。至若昌黎晦庵辈,虽极力诋之於前,不免倾心味之於後。良以孝慈宗旨,终无间然故也。今七月十五日,为大目犍连度母设供之辰。夫目连果证应真,六通第一,而欲报慈恩,尚须三宝众僧之力,况吾辈乎。吾辈生匪空桑,心非顽石,念罔极之深恩,怀终天之永戚。自非托事盂兰,曷以略伸积悃。所言盂兰盆者,此翻解倒悬器。盖冥涂之苦,不啻倒悬。今以净器备陈佳供,能令剧苦永脱故也。凡厥孝子慈孙,慎勿徒为大言,以自饰曰,吾父吾祖,灵应在天,何当久滞三涂。咦,难言之矣。既未闻出世四谛法门,又未必遵行三归五戒十善,轮回之苦,谁能免者。傥於此日,悬悬致望子若孙之福济,而竟置之漠然,於心安乎。且经又言之矣,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此则功德利益,又不止於仅解倒悬而已。仁人君子,宜何如努力以共成斯会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吾甚为儒之希圣贤,释之希佛祖者望之。
敷先开士守龛助缘疏
有世间孝道,有出世孝道。世间之孝,就养无方,立身行道是已。出世之孝,精修道业,广度累劫是已。至世出世孝,两擅其美,如黄梅睦州者,殆不多得,今於敷先开士见之。开士青山名族,世习东鲁礼乐。方壮之年,发心学佛,遍游真寂博山之门,以法力愿力,劝其乃尊,长斋修道,躬奉甘旨二寒暑。又劝以圆现僧相,几一载而西逝。盖年已八十六矣,仍停龛虎丘麓,日夕梵呗。将以愧天下之为人子而不孝者,并一洗佛门无父之冤。噫,惟学佛然後知儒,亦惟真儒乃能学佛。不肖出家,父未葬,母未养。本图大事既明,然後作织履计,而夙障深重,致令慈母舍我西驰,终天之憾,寤寐永叹。开士独能生尽其养,死尽其诚,旭也真愧死无地矣。方外云踪,不能稍助薪水,聊赘空言,遍为仁人孝子宣此至情。其有喜心乐助,俾开士完此一段最後孝思,亦锡类弘慈也。
善生开士饭僧功德疏
买死马头,则千里之马至。饭寻常僧,则三乘圣僧格。此必然之理,无足怪者。世人妄生分别,竞欲舍凡取圣。而郭永定居士知凡圣一体,自发心饭万僧,复化人饭万僧。非自行檀施,不足转化他人。非广化结缘,不足满自愿力,可以劝矣。
重修观音庵疏
普门示现,无刹不是全身,何成何坏。须知示坏示成,皆与吾人作增上缘耳。苟向大士施一文一粒,譬如投滴水於大海,顿同海体,尽未来时,决不消竭。兹者躬逢大慈悲父,借大板巷倾颓之古观音庵,为说法处,借恒元开士为说法人。恒元深达此妙借法门,又借予代为普门说法。予谓恒元曰,有助此嘉猷者,弗问多少,汝悉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可矣。
大悲圆行疏
观音大士与娑婆最有因缘。而大悲陀罗尼,尤为密传心印秘要法门。盖以不思议心,持不思议语,则不思议熏,不思议变。真如螟蛉咒子,不觉其肖之速也。顾此咒自四明尊者设立行法後,从元至明,未尝绝倡。一传於天台,再传入武林。坛仪供具,於斯为盛,而法式理观,不免有字经三写,乌鸢成马之虞。余向游吴越,每欲稍正其讹,乃久诵水潦鹤者,竞嫌昏耄,付诸永叹而已。祖堂湛持开土,思如法构坛严像,余喜此方缁素,未染讹习,犹可与正其始也。爰赘片言,使坛仪供具,如法先成,庶法式理观,次第毕举。如是则若显若密,若禅若教,皆一以贯之矣。
结社修净业兼阅华严大钞助缘疏
阿弥陀佛,以法界藏身,示成道於极乐,则有四十八愿,广摄群机。毗卢遮那佛,亦以法界藏身,示成道於娑婆,则有普贤十大愿王,导归安养。是故欲求生净土,须究华严宗。欲识华严宗,须求生净土。或笑曰,华严事事无碍法界,当处即常寂光,何为舍此求彼邪。应之曰,既事事无碍,即於此求彼,又何碍也。既当处即常寂光,即西方亦常寂光也。常寂光固无可舍无可求,亦何碍舍何碍求。如是舍寂光秽,求寂光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则实不生,去则决定去。何碍之有。其人罔措,余曰,汝若不会,请问之毗卢遮那。汝若不能见毗卢遮那,请问之普贤愿王。汝若不能见普贤愿王,请向十字街头合掌,语诸人曰,乞施我一文钱,当必有告汝者矣。
募刻憨山大师全集疏
此方之机,以文字为教体。故儒号文宣,佛号迦文。由性天垂文章,文章可闻,即性天可闻也。由文章达性天,性天不可闻,即文章亦岂可闻哉。佛法入支那,渐事义解。达磨初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洗文字习气,可谓炙病得穴,然仍以棱伽印心。文章性天,未始判然为二明矣。数传後,棱伽一经,又复流为名相。於是诸大宗匠,竞出手眼,拯济挽回之。要皆超情离见,解粘去缚,破尽凡夫心识,令与修多罗合而已。未有敢违背佛语,自张见帜者也。流至今日,五宗公案,不几又成名字学问乎。惟吾憨翁大师,乘夙愿力,本从西方再来,始出长干,发足行脚,便有香象截流气概。後五台雪里,绝後再苏,沛若江湖,落笔无滞。悯末世无闻暗证,既昧佛语,亦失佛心,故多有著述。而法语诗文等四十二卷,皆老人随自意语,尤多醒发人处。法眷虚中缮写成帙,呈诸牧斋钱太史。一无赖沙门,冒从太史公处诒稿而去。今高足某,继乃师志,乞余一言,转白檀信。余感师翁梦中接引深恩,愧无以报,爰涕泣书此。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重造大殿疏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盖自无始以来,直至尽未来际,惟此一心,无有一时一刻不造种种五阴,造种种世间,造种种国土者也。造而成也,无所从来。造而坏也,无所至去,可不谓惟心乎。故世有达惟心者始可与商所造,亦惟有善所造者,始可与悟惟心耳。今人局视此心,曾不能知心外无法,又复卑视事造,曾不能知事外无理。故语以庄严佛刹,云不必著相。嗟嗟,相固不必著矣,非相又安可著邪。若达惟心,则相即非相。是心造殿,是心是殿,何著之有。设不以其心造殿,又将以其心造种种敝恶依正,安得顷刻有不造时。而造殿为佛界妙缘,缘因若熟,了因必发。了因若发,正因必彰。方知造即非造。回视枉此心力,造余杂业,驾言无造,终不免轮回者,岂可同年语哉。匡庐五乳峰法云寺日遂颓圮,其徒某不离吾人心内,创此良缘,而吾为缁素之愿造佛界,不愿造九界者告如此。
念荳儿佛疏
雪山有药,名毗伽摩。眼若见之, 眼得清净。鼻若嗅之, 鼻得清净。身若触之,身得安隐。若以涂鼓,军中击之,所有毒箭,应身拔出。嗟嗟,一茎草耳,何以厥功若此。愚者未免疑之。阿弥陀佛,万德尊主,因积僧祗,果圆十劫。愿王无尽,福慧无穷。散心一称其名,亦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彼疑一茎草者,又安能深信无惑哉。有念佛者,不纪以珠纪以荳,又将荳供海众,使其沦肌肤,浃骨髓,乃至遍身毛孔,咸放佛光,八万四千户虫,咸得度脱。此之功德,难议难思。念荳施荳,功德平等。荳为法界,十方诸佛,三世导师,皆在一粒荳上转大法轮,现宝王刹。此荳邪,非荳邪,非荳非非荳邪。能信此一粒荳者,可以无疑於一茎草矣。重说偈曰,
此荳泥丸突出难分剖,非荳咽下分明无处躲。非荳非非荳,??? 大家倾出摩竭斗。
金陵三教祠重劝施棺疏
三教深浅,未暇辩也,而仁民爱物之心则同。夫仁爱非外铄也,行於荒原旷泽,见骸体纵横,枯骨狼藉,未有不怵惕恻隐者。充恻隐之心,仁不可胜用。儒以之保民,道以之不疵疠於物,释以之度尽众生。如不龟手药,所用有大小耳。故吾谓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求於自心。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苟无自心,三教俱无。昧自心,三教俱昧。苟知此心而扩充之,何患三教不总归陶铸也哉。心足以陶铸三教,乃名能尽其性,亦能尽人物之性。尽人物之性,乃知民不止吾胞,物不止吾与。是故一民饥,我之饥也。一民寒,我之寒也。一枯骨未葬,我未葬也。合天下之苦,以为己苦。合天下之善,以为己善。故莫大乎与人为善。俾一滴善,同归至善海中,无分剂,无穷尽。斯可与言尽性之道也已。金陵三教祠,自癸亥倡施棺,主其事者,为了玄大德,二十年施三万余具。了玄去世兼值变更,事遂寝。今流离茕独,倍於昔时,狐狸蝇蚋,遍於野壑。仁人君子,急议续行,亦此心万不容已者。而吾因得引其说而申之。昔孟子谓孝子掩亲诚是,然仁人过之。虽非亲友,颡亦必泚,视亦必睨。当知一切有情,本来同体,是名一本。然则视父母同路人者,恶之至也,薄之极也。视路人同父母者,善之大也,慈之厚也。一人善,致天下祥。一念慈,回宇宙泰。况合众善为善,普众慈为慈,功德可思议哉。昔天帝与阿修罗战,乍胜乍退者再。由世有一人,欲作善事,辄欲止者再故也。或问予曰,匹夫一念进退,何遂关天帝胜负。予曰,如天平,两处各二十两。傥以一分益彼一处,彼则偏重矣。故曰,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又曰,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今各捐分文铢两,俾泽及枯骨。观身观天下胥在此已。
水陆大斋疏
佛祖统纪云,梁武帝梦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拔济之。帝问沙门,无知者。唯志公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帝即遣迎大藏,积日披览,创立仪文,三年而成。乃建道场於夜分,亲捧仪文,悉停灯烛,而白佛言,若理协圣凡,愿拜起灯烛自明。或体式未详,灯暗如故。言讫,一礼,灯烛皆明。再礼,宫殿震。三礼,天雨华。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就金山寺修设,帝临地席,诏祐律师宣文。当时灵响,不能备录。周隋之际,此仪不行。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梦泰山府君,请往说法,独坐方丈,见异人前告曰,向於泰山府君处,窃睹尊容,世有水陆大斋,可益幽品,文是梁武所集,今大觉寺吴僧义济得之,愿师往求,如法修设。师寻诣大觉,果得其文。遂於月望修斋。斋毕,向之异人,与徒属十数,来谢曰,弟子秦庄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翦,张仪,陈轸,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囚幽阴府。昔梁武金山设会,前代纣王之臣皆得脱免,弟子是时亦暂息苦,以狱情未决,未获脱。今弟子与此辈,并列国君臣,皆承法力,得生人间,言讫而隐。自是英公,常设此斋,流行天下。至有宋咸淳年间,有谓金山越王疏旨,专为平昔仕宦,报效君亲,未见平等修供之意。力挽志磐法师,续成新仪六卷,绘像二十六轴。自宋至明,又历五百余岁,云栖大师,依此仪稍事改削,行之古杭。智旭曾於云栖躬逢盛举,见其坛法精严,事理备明,罗十法界於一堂,运三观心於刹海,真不思议功德也。丙戌,游金山,索彼仪文观之,汗漫末模糊,不可寻究。盖由磐公较定後,行於四明,世称南水陆。而金山旧仪,被宋元以来世谛住持,附会添杂,但事热闹,用供流俗士女耳目,世称为北水陆也。云栖大师具择法眼,故不从北从南,每设供结界密护,除主坛一人,表白二人,斋主一人,香灯五人外,余人例於幙外瞻礼,不得入内坛。坛内人出入,必皆易衣澡浴,所以得名如法供养。不似诸方滥张圣像,任男女杂沓游观,致使饮酒食肉,吞烟噉蒜之人,皆得熏薉尊仪也。新都郑千里长公完德,三藏殿主人七净,新都杨长公,江宁陈旻昭檇,李谭埽庵,欲令此法重得流通,津度靡极,顾此法源流,惟旭颇能考知其详。敢僭述缘起,为贤达告。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四
- 上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六之一
- 下一篇: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七之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七)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五)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一(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四)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三)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二)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二(一)
-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之三(九)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