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茶 > 绿茶 >

南安石亭绿是什么茶?石亭绿茶的由来与介绍

南安石亭绿是什么茶?石亭绿茶的由来与介绍

  在莲花峰的最高处有一奇石,刻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这一块石刻见证了八闽茶叶之祖的诞生。“莲花茶襟”的意思是说在莲花峰上向四周俯视,只见茶园如襟如带、相互萦绕、层层迭迭,尽是绿油油的一片茶树。而我们今天的“茶”字就是由最早的“荼”字演变而来的;“太元丙子”则是指公元376年,充分说明石亭绿茶早在晋代就已生产了。这块关于茶的石碑因此成为迄今为止福建发现最早的茶事记载,比陆羽在至德、乾元(756—760)年间写成的《茶经》还要早400年。

  明朝正德(公元1506)年间,位于丰洲镇桃源村海拔120米的莲花峰建了一所石亭供游人休憩,又取“一莲花不老”之意,称为“不老亭”,因为“亭”字更显通俗和简练,原本在寺庙内制作的茶叶便以亭命茶,因属绿茶,又称“石亭绿”。从此,石亭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以寺名,寺以茶兴。自有石亭之后,莲花峰更是香客不断,茶客慕名而来,祈佛品茶,石亭绿也随香客而远传。当地客来敬茶之风日盛,遂成为一种民俗。而今当地人仍保持着“一杯香茶、碟咸余甘”敬客之礼俗。到了清道光年间,该寺住持复本禅师带茶进京,进献道光皇帝,皇帝赞赏有加,御赐茶日“上品莲花”,载誉而归。今莲花峰上乃镌刻着“上品莲花”四个字。

  随着茶叶的发展,莲花峰下的茶园发展至几个山头,栽培愈加精细,茶树也加以分类。莲花峰也从少数僧人种茶发展到众多农民普遍种茶,并以莲花峰为中心,乌石山、西坑、石马山等数十座山间均发展了石亭绿茶的生产。此后,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便成了游子旅居海外时寄托相思的压箱之宝,家乡有亲友要出洋,石亭绿茶便是乡亲送祝"顺风”的礼品。

  久而久之,华侨嗜饮,石亭绿畅销南洋。莲花峰地处闽南,茶树发芽早,新茶上市也早,华侨在谷雨前就能尝新茶,因此也被誉为“不老亭首春名茶”。石亭绿以其风格独特,气味淳香,甘甜润喉而声名远播,从最初的自产自销到后来拓展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门答腊、爪哇在内的南洋群岛。

  石亭绿茶由于丰厚的历史价值,特殊的文化价值,在五六十年代享誉海外,一度成为中国侨务交流中最重要的礼品。1952年,石亭绿茶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历史悠久的高贵名茶。1960年,中国土特产进出口公司将其列为出口名茶。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单亩产量小,制作工艺复杂,村民都不愿意种植绿茶,转而种植龙眼,只在树丛偏僻角落里种一些绿茶,导致茶叶年产量锐减,声名渐没,石亭绿茶的发展一度陷入了低谷。直到2000年,石亭绿茶重新逐渐发展起来。

  石亭绿茶的鲜叶原料采摘标准不同于一般红茶,又区别于乌龙茶,即当嫩梢长到即将形成班芽前,芽头初展呈“鸡舌”状时,采下一芽二叶,要求嫩度匀整一致,只可以取其芽而不是取其叶,这种严格的标准限制了石亭绿茶的产量。石亭绿茶的产量很低,一亩的茶园一年只产一百多斤的茶叶。不过,经过近十年的旧茶园改造,新茶园开辟,石亭绿茶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现在全村已有一千多亩的茶园。与此同时,石亭绿茶也在发展中焕发新的魅力。2009年4月,石亭绿茶在福建省名优茶(春季)鉴评活动中荣获省优质茶称号。2012年7月,石亭绿茶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成为南安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

精彩推荐